2025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25.18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4.81%,持续稳居全国经济“压舱石”和“增长极”地位。
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韧性凸显,41座城市形成清晰梯度格局,发展动能持续充沛,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期,以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长三角正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动能。
经济总量“你追我赶”
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皖GDP总量达25.18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24.81%,延续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长三角内部发展均衡,省际协同与城市竞合态势良好。江苏以102811亿元的GDP总量领跑长三角,浙江(68495亿元)、上海(40721.17亿元)、安徽(39770亿元)紧随其后,形成梯度发展、相互支撑的格局;增速方面,浙江以5.7%位居三省一市首位,上海、江苏、安徽均为5.4%,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1座城市中,31座经济增速跑赢全国5.2%的平均水平,14座城市增速突破6%,7座城市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活力性同步提升。
经济总量的梯队格局尤为清晰。第一梯队的9座万亿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雁”,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7市前三季度GDP均超万亿元,其中上海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4万亿元(40721.17亿元),南京首次突破1.4万亿元(14059.49亿元),合肥首次突破1万亿元(10252.4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加上南通和常州这两座“万亿城”,九城合计经济总量达14.5万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57.6%,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强劲。
第二梯队在6000亿到8000亿元之间,温州、徐州两大准万亿城市稳步前行,为冲刺2025年万亿目标积蓄力量;绍兴前三季度GDP首次突破6000亿元(6416亿元),实现历史性跨越。第三梯队涵盖扬州、盐城、嘉兴、泰州、金华和台州6座城市,GDP处于5000亿至6000亿元区间,其中金华、台州首次迈入5000亿元行列,推动长三角GDP破5000亿的城市数量增至18座,显现区域中等城市的崛起势能。5000亿元以下梯队中,23座城市里有7座突破3000亿元,整体格局稳定且不乏亮点,城市间“你追我赶”彰显一体化活力。
增速表现方面,长三角各地发展势头强劲。30座城市跑赢全国平均增速,舟山以6.8%的增速位居长三角首位,绍兴、丽水分别以6.7%、6.4%紧随其后,13座城市增速超过6%。从省份分布来看,浙江占据7席且包揽前五名,安徽有4座城市入围,江苏徐州、淮安以6%的增速卡位榜单。
高增速城市普遍呈现三大共同特征:工业支撑作用显著,舟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新兴制造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绍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多领域增速超10%;服务业贡献持续提升,淮安借势“苏超”、绍兴依托“浙BA”,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高质量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力。
发展动能“双轮驱动”
先进制造业是长三角经济的“压舱石”,长三角正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9.1%,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核心亮点。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8.5%,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8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目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提高至44.1%,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前三季度,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8%,光纤光缆及锂离子电池制造、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智能设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先进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压舱石’,筑牢了GDP规模与增速优势。其支撑作用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动能。”万城智库创始人李亚青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全球需求波动的背景下,江苏制造业的技术沉淀、产业链完整性与数字转型优势尤为显著,叠加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硬核制造”的优势持续放大。
以“最强地级市”苏州为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前三季度GDP总额达19930.21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96.5亿元,同比增长6.3%,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和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0%、20.6%和55.9%,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引擎,彰显了制造业强市的坚实底气。
浙江则借助民营经济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内生裂变。前三季度,浙江规上工业增速达7.1%,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为12.4%、11.6%和10.6%,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已初见成效。
“浙江工业经济拥有坚实的传统产业‘基本盘’、雄厚的‘块状经济’基础和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主体,为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李亚青指出,浙江已明确政策导向,推进传统产业数智化改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为产业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作为长三角后起之秀,安徽后发优势明显,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跑出27.8%的高增速,比上半年加快4.2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2%,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增长点,为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与先进制造业的硬核支撑形成“双轮驱动”,消费市场的持续复苏也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李亚青看来,长三角消费增长的动力来源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以旧换新等政策精准发力,极大拉动了家电、汽车、3C等实物消费市场;另一方面,“苏超”“浙BA”等体育赛事IP与乌镇戏剧节等展会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消费增长的结构性亮点,推动消费场景不断创新。
今年以来,本土培育的体育赛事IP“苏超”引发全民参与热潮,直接拉动体育及文旅消费。前8个月,江苏全省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0%,其中体育组织因赛事运营、活动策划等业务增速明显,同比增速高达27.9%。前三季度,江苏以34788.3亿元的社零规模排名全国第一,体现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
李亚青认为,江苏扩内需以“制造+服务”为核心特色,形成了双向赋能的独特优势:制造业为消费提供绿色智能的产品供给,以旧换新政策精准激活实物消费需求;服务业则依托“苏超”等IP创新消费场景,带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这种优势既源于制造端强大的产品供给能力,也得益于服务端丰富的场景创新活力,通过“赛事引流+消费兑现”模式与数字零售赋能,实现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双增长,构建起供需适配、多元协同的内需扩张格局。
前三季度,浙江以5.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领跑长三角三省一市,除了以旧换新政策的有力拉动,“浙BA”、乌镇戏剧节等活动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省内居民消费。
“浙江在服务业内需方面的突出表现,源于数字经济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与IP打造能力、展会经济的平台效应与流量转化效率。”李亚青认为,“浙江,尤其是杭州拥有发达的电商平台和数字支付体系,为消费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底座,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沉浸式购物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蓬勃发展。”
温州徐州“冲刺万亿”
在长三角41城中,今年最大的看点莫过于徐州和温州能否实现“冲刺万亿”的目标。
2024年,温州(9718.85亿元)和徐州(9537.12亿元)的经济总量已非常接近万亿大关。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徐州明确“朝着万亿级城市快步迈进,将‘十四五’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温州也立下“确保跻身万亿级GDP城市行列”的军令状。
前三季度,温州实现GDP7414.4亿元,同比增长6.1%;徐州GDP达7298.12亿元,同比增长6.0%。按照去年GDP和前三季度GDP增速计算,两座城市今年的GDP均有望突破1万亿元。
冲刺万亿的底气,源于两座城市坚实的产业支撑与鲜明的发展特色。
“温州与徐州的万亿之路虽目标一致,但路径各具特色。”在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程俊杰看来,“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徐州则依托国家战略支持与龙头企业带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
依托民营经济这一核心引擎,温州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表现强劲,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电气产业产值已达2920亿元,正加快向三千亿级规模迈进;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成功突破1200亿元,晋级千亿产业集群,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徐州则深耕“343”创新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培育,该集群总体规模已达78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均突破500亿元,助力徐州成功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
“徐州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通过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完成了从资源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改变了单一偏重的产业结构,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增强了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程俊杰表示。
随着“十四五”收官进入倒计时,这两座长三角南北两翼的重要城市,正以决战之势向着历史性目标发起最后冲锋。
10月22日,温州举行2025年“六干争先抓落实·提速打造‘第三极’”第二次市直部门比看活动,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在会上强调,当前正值“奋战四季度、夺取全年胜”的重要时刻,要求各部门“干要看准、干就干成、干到极致、一抓到底”,为冲刺“双万”城市(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加码奋进。
同日,徐州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财经委员会会议,总结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情况,部署四季度工作。市委书记宋乐伟明确提出,要满弓紧弦冲刺四季度,全力以赴打好收官战,以实干实绩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
事实上,这场“双城竞速”的意义远超城市本身。
程俊杰认为,徐州的发展不仅关乎城市自身能级跃升,更对放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与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如果成功晋级,将进一步强化其对浙南、闽北、赣东区域近3000万人口的辐射带动能力。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拥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9座“万亿俱乐部”成员,在全国27席中占据1/3。如果温州与徐州在2025年冲刺成功,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成员将增至11席,区域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将更加厚重。
![]()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