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难缠”的血小板减少?——史淑荣院长的经验解读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系统“误伤”自身血小板的慢性病,患者常因皮肤瘀斑、出血不止而困扰。现代医学多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但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且部分患者疗效不佳。
![]()
全国名中医血液病专家史淑荣院长在治疗ITP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其核心思路是“标本兼治”:既快速控制出血症状,又从根本上调理体质,帮助患者逐步减少西药依赖。
![]()
一、中医如何看待血小板减少?
在中医理论中,ITP属于“紫斑”“肌衄”范畴,病根在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
1. 脾虚不摄: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血液不循常道,溢出脉外。
2. 血热妄行:热毒内蕴,灼伤血络,迫血外溢。
3. 肝肾亏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肾不足则血失所养。
因此,治疗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清热凉血三管齐下。
![]()
二、史淑荣的三大治疗策略
1. 分阶段治疗:初期重“治标”,中后期重“治本”
- 初期(急性期):以健脾益气+凉血止血为主,快速控制出血。
- 代表方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其中水牛角需重用至30~90克,替代犀角。
- 加减用药:出血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热毒盛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 中后期(缓解期):以滋补肝肾+生精养血为主,减少复发。
- 核心药物: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制首乌补肝肾;鹿角霜、阿胶(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生血。
- 活血不留瘀:配伍三七,既止血又防瘀。
![]()
2. 中西医结合:逐步减少激素依赖
史淑荣院长强调,中药起效较慢,初期需配合西药(如艾曲泊帕)控制血小板数量。待中药显效后,“阶梯式”减少西药剂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3. 善后调理:防“劳复”“食复”
病情稳定后,需继续服中药巩固疗效,并注意:
-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睡眠。
- 饮食清淡:忌辛辣、生冷食物,减少对脾胃的损伤。
![]()
三、真实案例:10岁女孩的康复之路
一名10岁女孩患ITP半年,血小板最低降至18×10⁹/L(正常值100~300×10⁹/L),经史淑荣院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年余,最终停药且血小板恢复正常。
治疗关键点:
1. 先治标:初诊时鼻咽症状突出,先用辛夷花、桔梗等缓解感冒症状。
2. 后治本:待感冒痊愈,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重用水牛角清热凉血。
3. 灵活调整:二诊时加党参、白术健脾;三诊时加仙鹤草止血;后期加鹿角霜、阿胶补肾填精。
4. 逐步减停西药:血小板稳定在100×10⁹/L以上后,从每日服艾曲泊帕,逐步减至隔10天服一次,最终停药。
![]()
四、患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Q1:中药能替代激素吗?
- 不能完全替代,但可减少激素用量及副作用。史淑荣院长的经验是:中药显效后,激素可逐步减量至不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Q2:治疗需要多久?
- ITP属慢性病,通常需半年至一年的调理,甚至更长的时间。即使血小板恢复正常,仍需服中药巩固3~6个月,以防复发。
Q3:日常如何自我调理?
- 饮食:多吃补血食物(如红枣、花生衣、猪肝),避免过硬、带刺食物以防划伤消化道。
- 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如跳绳、打球),以防碰撞出血。
![]()
五、总结
史淑荣院长治疗ITP的核心经验可概括为:
1. 分清标本:急性期止血为先,缓解期补虚为本。
2. 脾肾同补:黄芪、党健脾统血,女贞子、鹿角霜补肾生髓。
3. 中西协同:中药调理体质,西药控制指标,逐步减少西药依赖。
温馨提示:ITP需个体化治疗,本文经验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