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老化严重、国外厂商技术服务响应慢、运维成本居高不下……”这是三年前某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面临的真实困境。随着信创改造进入深水区,如何在不影响市民服务的前提下,实现核心通话系统的国产化升级,成为摆在技术团队面前的必答题。
经过多方选型和压力测试,该市最终选择基于iSoftCall呼叫中心中间件,对原有国外厂商的语音中间件进行国产化替换。改造后成效显著:单次呼叫成本下降40%,运维效率提升3倍,系统稳定性不降反升。
![]()
改造前:老系统“三大痛点”制约服务效能
该市12345热线原有系统已运行超过8年,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
1、国外中间件运维成本高:原厂服务费逐年上涨,单次技术支持费用超万元;
2、系统扩展性不足:高峰期并发坐席仅支持300路,市民常遇“打不通”;
3、国产化率不达标:核心通话组件依赖进口,不符合信创验收要求。
“就像开着老式救护车去执行急救任务——不是不能跑,是实在跑不快、也跑不稳了。”该市大数据局项目负责人这样形容。
改造策略:不搞“推倒重来”,采用“原位替换”
考虑到热线系统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特殊性,项目团队制定了“核心先行,平滑过渡”的改造策略:
第一阶段:保留原有业务系统,仅替换底层语音中间件为iSoftCall;
第二阶段:基于iSoftCall开放接口,实现与市级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政务微信的数据对接;
第三阶段:启用智能语音导航、工单自动分类等AI功能,提升服务效率。
整个过程像“给飞行中的飞机换引擎”,但凭借iSoftCall的高兼容性和热部署能力,系统切换实现零停机。
![]()
改造后:成本降了,效率升了,服务更智能了
·成本结构优化:单次呼叫成本下降40%
·国外中间件许可费用高昂,且按坐席数收费;
·iSoftCall采用分级授权模式,坐席扩容成本降低60%;
·系统运维由原厂的“按次收费”转为本地团队“自主运维”,年节省服务费超百万元。
国产化不是终点,而是智能化新起点
“现在我们不再被‘卡脖子’,技术路线自己掌握,迭代节奏自己把控——这才是数字政府该有的样子。”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总结道。
回顾本次改造历程,以下三个选择尤为关键:
1)选兼容性强的中间件:iSoftCall与原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降低改造风险;
2)选具备AI底座的平台:一次改造,同时满足国产化与智能化需求;
3)选有政务实践经验的伙伴:朗深技术团队对政务诉求理解深刻,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如果你们的政务系统也面临:
- 国产化改造时间紧
- 原有业务不能停
- 预算有限但效果要保证
不妨借鉴本案例经验,从替换核心中间件开始,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效益。我们不仅提供产品,更提供经得起验证的落地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