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引起的风波没有消散,日本人又破大防,这次依旧是咱们的驻大阪总领事薛剑。
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段再普通不过的视频——中国某中学食堂里,学生们正井然有序地打饭。视频配的文也挺朴实,大意是“在中国的公立学校,让孩子们午餐尽量吃饱吃好很重要”。
![]()
这本是一幅展现中国普通校园生活的日常画面。
可谁知道,就这么一碗“白米饭”,竟意外地戳到了某些日本右翼势力的“肺管子”。
一、抹黑中国的拳头,却打得了自己脸上
事情起因是薛剑领事此前严正驳斥了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这本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之举。
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憋了一肚子气没处撒,于是玩起了“挖坟”的套路,跑到薛剑领事的社交账号历史帖子里寻衅滋事。
![]()
这一挖,就挖出了11月8日发布的这段学生午餐视频。
这下可好,这些人如获至宝,开始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找茬”表演。
他们对着视频里的米饭指指点点,竟然能凭空脑补出“这米饭是塑料做的”这种荒谬言论;还有更奇葩的,指责“用这种餐盘盛米饭是对大米的不尊重”。
![]()
这种为了黑而黑、完全不顾基本常识的举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酸腐气。
然而,这场闹剧的高潮部分,却是由一位日本籍的右翼博主“助攻”完成的。
这位博主大概是想扩大战果,转发了视频,并试图把火引到中国中小学生的运动校服设计上,想借此嘲讽一番。
![]()
他可能盘算着,这下总能激起日本网民的共鸣了吧?可人算不如天算,舆论的走向完全偏离了他预设的剧本。
日本普通网友们的注意力,根本没被带偏到校服上,反而死死盯住了视频里那份实实在在、分量十足的中国学生午餐。
画风瞬间突变!评论区成了大型“翻车”现场,不少日本网友纷纷感慨:“中国学校的午餐看起来量好足啊!”“再看看我们孩子学校的午餐……”
![]()
有人直接晒出了琉球群岛石垣市某小学的一份典型午餐照片:半碗米饭,一小块看起来传承感十足的咸鱼头,外加半碗味增汤。
这寒酸的画面与中国学生餐盘里堆得满满的饭菜形成了鲜明对比,瞬间引发了日本网友对本国学校午餐分量不足、社会福利堪忧的广泛吐槽和反思。
本想点火烧别人,结果火星子掉自家房顶上,这把“回旋镖”来得又快又准。
![]()
可以说,这场由右翼分子挑起的风波,像一面镜子,意外地照出了日本在校园餐饮和粮食安全方面一些不愿被外人窥见的角落。
而日本网友的自发对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的一次宣泄。
二、日本午餐与粮食问题的双重困境
其实,日本学校午餐的“光环”背后,早藏着不少隐忧。
长期以来,网络上有些声音把日本学校餐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免费”、“绝对安全”、“科学配比”。
![]()
但,日本约95%的学校确实提供午餐,但并非完全免费,家长仍需承担部分费用。更关键的是,其“安全”神话屡被打破。
例如,2021年埼玉县警察学校曾发生178名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严重事件,原因至今成谜,最终处理仅是食堂停业三天,令人瞠目。
同一年,爱知县某中学甚至发生了职工将人类排泄物混入午餐的极端案例,幸亏校长试吃发现异常才避免更大悲剧。
![]()
这些事件虽是个例,但足以让人对监管环节打上问号。
此外,很多日本学校的午餐并未完全达到其宣传的科学配比标准,食材大量依赖冷冻品,味增汤也多为勾兑,与“新鲜、健康”的形象存在差距。
分量不足,更是被此次风波直接放大的痛点。
![]()
而且,这场“午餐风波”更深层折射的,是日本当前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吃米难、吃米贵”的民生困境。
日本右翼分子嘲笑中国米饭,殊不知自家的大米问题已是火烧眉毛。
到2025年11月,日本大米价格已飙升至每公斤2200日元以上(折合人民币约100元),而且市场上流通的很多还是2024年的陈米,甚至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怪象,即价格高悬,但老百姓买不起,商家也难卖动。
![]()
为啥会这样?根源在于日本独特的“农协”体系和一些政策失误。
今年初,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投放三轮储备米来平抑物价,但这些储备米很多被势力庞大的农协收购囤积,并未有效流向市场,导致米荒问题迟迟未解。
10月22日,日本新任农林水产大臣铃木宪和甚至表态,只要市场上还有米卖,就不会投放储备米来压价。
![]()
这种表态,在米价高企的背景下,显得颇为微妙。
更让普通民众无奈的是,政府计划发行的“大米券”,面值440日元一张,集齐十张才能买5公斤米,而每张券的实际成本高达500日元,那多出的60日元被算作了“手工费”。
这种“精打细算”,让补贴效果大打折扣。
![]()
与此同时,农协因为手里囤积的陈米卖不出去,正在考虑对明年的大米实施减产,美其名曰这是“稳定农民收入的必要手段”。
但这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非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
而这种“捂盘惜售”式的操作,可能意味着未来日本普通家庭想吃上一碗可口的新鲜米饭,会变得更加困难。
![]()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购买力会更直观。
日本平均月薪约为33万日元(据称是1976年以来最高),按当前天价米计算,大约能买300斤米。
而中国一个普通月薪3000元的劳动者,按市面上较好的五常大米每斤8元计算,也能购买375斤。
这其中的差异,不言自明。
![]()
因此,日本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近两年之所以逼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反超中国,并非像某些说法归因于“日本人不爱吃主食”或“以瘦为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饮食消费结构失衡以及食品价格,尤其是优质主食价格过高。
所以说,薛剑领事分享的一顿普通学生午餐,起初被日本右翼当作攻击中国的武器,最终却演变成一场日本社会对自身福利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集体反思。
![]()
这出戏,生动地展示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民生无小事,吃饭问题是根本。
那些试图在涉台等原则问题上挑衅生事、转移视线的势力,或许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民众最关心的,往往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极端言论,而是餐桌上的饭菜是否实惠安全,孩子的午餐能否吃饱吃好,家里的米缸是否充实。
![]()
而当最基本的民生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和保障时,任何对外转移矛盾的企图,都可能像这次“午餐风波”一样,最终绕个圈子,精准地戳回到自己最疼的软肋上。
日本农协和相关部门在粮食问题上的种种作为,能否真正以民为本,缓解“吃米贵”的困境,恐怕还需要打上一个不小的问号。
未来日本的粮食安全走向,值得我们持续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