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丨张坊古战道:我国军事设施的一大奇观
编者按: 张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距北京约80公里,自古便是商贸重地,也是军事要冲地带,兵家相争之地。张坊不仅有古城、古镇楼,附近还有云居寺,中山寺、皇姑坨、下寺唐塔、镇江营塔、照塔等历史古迹,以及与拒马河铁锁崖、孙膑山遥相辉映的辽代天庆古塔。1991年,张坊地区发现了北宋真宗年代(968-1022年)的古战道,1999年修复完成古镇楼,建成商业步行街。整修后的古战道于2000年8月份开始对外开放。张坊古镇楼
据史书记载,晋时期,大将刘琨和祖逖为抗击北方胡人入侵,曾率兵在张坊一带驻防,兵将众多,帐篷林立,因当地百姓曾将帐篷式临时住房称为帐房,后取谐音,称作了张坊。新版《房山区志》则另有的说法则是:“张坊因姓氏和店坊而得名。”明永乐元年时,张坊称“张坊里”,清康熙时期称其“张坊店”,民国后称为“张坊”。张坊古城始建于宋辽时期,城设东、西、南、北四门。这四门至清代时还比较完整。清道光年间,曾对西门外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以及古戏楼都进行过修葺。
辽时期,张坊古城设12条街巷,8道门,8座庙宇。每街的前后都有栅栏门。栅栏门于夜间关闭、清晨再打开,此为辽时期坊里制的标准式格局。元朝定都北京后建大都城,张坊是房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京、津、晋、冀地区商品集散之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
张坊古镇城楼是古代华北地区屈指可数的军事城防设施。镇楼为木质结构,下面是砖石结构的城墙。镇楼内有三尊佛像,镇楼下有一砖洞,内是地道。传曾有镇楼诗:“之涣徒知鹳雀优,谁云五凤胜此楼。南临大水一招手,北映青山可纵眸。”
1939年,日寇进驻张坊,拆古镇楼,将城墙砖用于建西门外的炮楼。并把张坊作为据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张坊镇楼最终毁于日本侵华时的战火之中。为纪念辽宋古战道,张坊复建了城东侧的城楼、门洞和城墙。
相传,张坊镇楼是明代时期的当地人任阁老所建造,也有传任阁老与皇帝沾亲。《房山县志》卷三·古迹“张坊镇楼”篇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由下层楼上中层楼,通任家坟,俗传任为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一井,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霞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隧道。”该志将古城描述得非常清楚,文中也提及战道的下层楼可通往任阁老家祖坟。
现张坊镇楼是上世纪90年代以“修旧如旧”复建。重建后的镇楼为双层五间悬山式,立于城墙之上,木质镇楼额为“宋辽古战道”。镇楼下是三券式城门,中间门券较大,上嵌大理石门额,手书的“张坊”二字,是1997年10月,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何鲁丽所题写。
入镇楼,城门券南侧城墙下有一门,入内可见古战道入口,下行是一条约1500米的古隧道,隧道至今只有400米左右可供参观。拾阶登上城墙顶,城墙之上的城楼两侧有明末期的“红夷大炮”(亦称红衣大炮)各两座(仿品),炮身圆柱形,铁炮长约3米,自重2吨,口径12厘米。继续往南,数百米城墙上有木质楼阁,阁楼供奉着碧霞元君像(现暂未对外开放)。
地下古战道
进入战道,虽在地下深处,里面并不潮湿,已是入夏后时节,洞内还是感觉凉气袭人。战道宽约为1.2米,拱形顶高2.3米左右,墙体及拱形顶均为青砖顺砌,地面是方砖铺地,两侧有窄小的流水槽,这也符合宋代的营造方式。
战道的墙壁上端沿途设有放置灯烛的嵌入式灯台,灯台之间相距2-3米,地道两侧设有多个洞室,其宽窄基本相同。内设土炕的,可作为办公室和兵器室,亦有可作藏兵休息室的。厕所为独间,内有木质便桶。战道顶有通风孔,下有水井。沿着战道前行,至临时端头,可顺台阶向上攀登,至3层的楼阁是城墙之上的碧霞元君祠。
![]()
张坊古战道与古城楼应为同时期建造,有资料介绍,这种具有军事功能的地道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也属全国所罕见,断代为宋辽对峙时期所建造。这种退能守、进能攻的军事功能防御设施战道,曾经使幽州(今北京)一带辽军只能于此固守,不敢轻易南下。
关于张坊古战道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大致为三种意见:一是宋辽时期,辽军所筑;二是宋辽古战场,宋军杨六郎所筑;三是元末明初时期,明军迁都北京后,为防御残余的元军入侵所筑。总之,张坊这座地下工程应是重要的军事设施,而非民用。
认为是宋军的地下战道,对辽军交战发挥作用的说法:相传,一千多年前,契丹人的辽军大举进攻长城内,冀中平原就成为宋辽双方交战的战场,在此期间,这里常年发生战斗。激战中,辽军也发现过一些“怪异”事,如:辽军围追宋军时,有时会突然出现一支宋军,辽军一时措手不及,只能溃退。待辽军重整军队开始反击后,这支宋军又悄然消失不见了,使辽军大惑不解。
也有说法,明时期张坊人任阁老发现了这座弃用的地下隧道,可通往张坊西北二里片上村的他家祖坟。任阁老为上坟的便利,便对其进行修复,并延长了二里至片上村。《房山县志》有载:“隧道向北二里,通任家坟”。
另有相传,任阁老在镇楼下开挖地道通他家的祖坟时,为了防贼盗墓,在镇楼下加设翻板,增刀枪兵器等,又担心被告发,为遮掩,便在镇楼塑了一尊碧霞元君像供奉着。但还是因有人告发他“修地道,要谋反”而入狱,并获杀头罪。后经家人和同僚为其鸣冤叫屈获得重审,朝廷为他平反,赐他一金头,以全尸安葬。因这个故事流传,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为寻找任阁老的金头,这里不断有盗墓挖坟案件发生。此为传说,但在《村志》中有“在新中国成立前,确实有人在片上村任家坟盗挖金头颅,以失败告终”的记载。
古战道的发现
上世纪50年代,冀中平原一带经常发生离奇事情,如:曾有附近村民在野外追逐野狗野兔时,野物会突然消失。也有说该地区发大水后,呈现出一些洞穴,以及雄县、永清、霸州、文安、固安、张坊等地打井、盖房或修路中,也发现过洞穴。1958年,片上村扬水站附近一片墙体坍塌,出现青砖洞口。1969年备战时期,家家户户挖地洞,也挖出过半圆拱形顶砖洞。这些虽引起村民重视,但当地人认为是早年的一些藏宝洞,曾继续深挖和扩挖,最后未能挖出什么物件。而对张坊地区历史有所了解的一些老人,开始怀疑这些洞穴与古代战场有关。
![]()
张坊古战道正式发现于1991年修路时,发现时战道大部分已塌陷。这些发现引起了地质、文物部门的关注,相继组团进行了挖掘考察。从废墟的洞口开始进行,清理时越挖越纵深,逐渐地挖出了一条长长的隧道。又将挖出的地下通道相互贯通,并连成了一体。
在清理时,洞穴和隧道中没有发现墓室以及陪葬品等,经过大家的论证后,一致认为这里应该是座工程浩大的地道,当地人也联想到,抗战时期日寇曾占领这一地区,这些地道是否是抗战时期的地道?但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抗战时期的地道一般都是以村为组合,地道贯通于同一村内,基本不会出村,且村里因人员和财力所限,地道挖掘得都比较浅。而如今发现的地道距离地表面约有4米深,地道走向笔直。而最大的不同是这些地道都是用青砖砌成,建造这样的青砖墙体和拱顶的地道需要大量青砖,老百姓尚无能力修建这种青砖地道。也就否定了地道为抗战期间建造的可能。
雄县、永清、张坊等地处于三角腹地,张坊又紧邻拒马河,是护卫京津冀的交通要道,对于此地是否为宋辽古战场,史书中也没有相关资料佐证。但地道中发现的一些瓷缸、瓷碗、瓷罐、箭镞、铜钱等宋代时期的物件,就成为重要物证和历史依据。后经有关人员反复论证得出了结论:这里的地道应是宋辽时期修建的。
杨六郎建战道
杨六郎(958-1014年)名杨延朗,后改为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长子,世人称他为“杨六郎”。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下,杨六郎挥师北上,驱逐辽军,占据房山一带,后驻守边关20余年。在关上村修建关墙、炮台,在张坊筑城,秘密修建地下战道,战道向南穿过拒马河,与涞水相连。战道内设照明、用水、通风、泄水、土炕、厕所等一切战备生活设施。杨六郎利用这些地下战道储存兵力,监检测敌情,为宋军收集辽军的军情。
![]()
关于古战道为杨六郎所修筑之史料的记载:
一、《张坊村志》第五章“军事”有说明:“杨六郎镇守三关,其中有雁门关地区,并曾挥师北上,驻军房山地区(张坊),迫使幽州(今北京)辽军固守。张坊古战道也可能是宋军屯兵所筑。”
二、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霸州志》载:“引马洞,杨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虏至,潜以出师,多获隽焉。”
三、《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二十一载:“保定在宋时最为重地,是以杨延朗守此以镇三关,北以霸州为一关,西以雄州为一关,又白沟河为一关其团练兵马处,遗址尚存云。……增六郎洞在东关,古传通数十里,今失其处。[保定县志]”
虽然这座古战道的营造时间和用途也有其他说法,但它的发现和挖掘的确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我国军事上的一项空白,是我国军事设施的一大奇观。这座庞大的地下战道之上是古代战场,它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如今已变成繁华的城镇,也成为来房山旅游的一个重要打卡地。
作者✎黄永顺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11月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