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争吵,只有理性的建议和法律的参考……11月17日傍晚,在常州市钟楼区五星街道花西社区的“同心援”议事长廊里,十多位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和驻点律师围坐一堂,热烈讨论着如何优化小区的非机动车停放方案。“以前觉得‘治理’是上面的事,现在我们自己就是主角。”居民李师傅的话,道出了五星街道一直以来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
在五星街道,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成为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法治为纲、网格为脉、民心为本,一套有机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这里悄然生长,让宏大的治理叙事,稳稳落地于街头巷尾的日常之中。
刚与柔的统一: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善治”
“多亏了小徐,不然我们这邻里关系还不知道闹成啥样!”花西社区的王大妈拉着快递员小徐的手连连道谢。前两天,她与邻居因公共区域使用起了争执。送件途经的小徐,凭借在“典燃‘新’力”培训中学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当起了“和事佬”,一番关于“相邻关系”的耐心讲解,让两位老人心平气和,握手言和。
![]()
在五星街道,法治的“刚”性并非刻板冰冷,而是通过充满“柔”性的方式,悄然融入社区肌理,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善治”的深刻转变。不少像小徐这样的新就业群体,通过街道的法治合伙人培训,正从法治“门外汉”转变为“宣传员”,他们凭借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优势,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到大街小巷。
![]()
治理的智慧,更深植于制度化的“刚柔并济”。近年来,五星街道与钟楼法院共建的“法星民情工作室”,它通过“诉调对接+智慧赋能”,在各社区的调解室设立法院法官下沉指导,激活基层调解的法治力量,形成了“矛盾纠纷-纠纷调处-司法确认”的治理闭环。这并非放弃法治原则,恰恰是以“柔”性的调解方式,更高效、更彻底地实现了法治“刚”性所追求的秩序与公正。
![]()
把群众的声音置于决策前端,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居民代表畅所欲言,让“有事好商量”进化为“有事依法商量”,法治赋能不仅成功预警并化解多起社区居民纠纷,更让五星街道的民事案件数量和万人成讼率实现双下降,真正实现了“于微末处察风险,在源头处定纷争”。
量到质的飞跃:从“上面千条线”到“基层一张网”
“那扇窗户在风里吱呀作响,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勤业新村的网格员回忆起那场高空坠物隐患,仍心有余悸。他的日常,是由无数细微的巡查构成的“量”的积累:检查户外广告牌是否牢固、劝导清理楼道杂物、提醒居民防范诈骗……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正是精细化治理的基石。
![]()
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网格员日复一日的“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了治理模式“质”的飞跃。然而,五星街道的网格化治理远不止于此。当这些海量的巡查信息,通过综治中心的“城市大脑”被汇聚、分析,治理便发生了“质”的蜕变。网格员不再仅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成为风险的“预警者”和治理的“参谋者”。他们从个案处置中总结规律,推动形成了“公共设施定期巡检机制”“安全隐患分级处置流程”等系统性解决方案。这套“前厅-中室-后院”的闭环运行模式,确保了群众诉求进入了高效流水线,实现了从接收、分派到处置、回访的全链条闭环。
![]()
这正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的深刻变革——治理不再是等待问题出现后的补救,而是通过日常深耕,提前发现苗头、消除隐患。当万千琐碎的“量变”汇聚成精准预警的“质变”,基层社会便拥有了更强的“韧性”,筑起了安全防线的铜墙铁壁。
知与行的互促: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治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五星街道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巧妙地将“你和我”变成了“我们”,它构建了一个让居民从“知晓”到“参与”,再因“参与”而深化“理念”的良性互促机制。
每周四下午,勤业新村第二社区的“法治会客厅”必定座无虚席。“相约星期四·说说心里事”品牌活动,已成为居民们学法、议事、解忧的固定节日。这里没有照本宣科的灌输,只有围绕物业、继承、宠物管理等热点问题的角色扮演与案例剖析,在这个从“知”到“行”,再由“行”促“知”的螺旋式上升中,法律知识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居民商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民主实践和法治教育。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社区因自己的参与而变得更好时,那种我的社区我做主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社区书记陈叶介绍道。
更富创意的是,五星街道将目光投向新就业群体。正如之前提及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被聘为“法治合伙人”,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甚至化身“和事佬”,用刚学到的法律知识成功调解邻里纠纷。这群曾经的“旁观者”,他们凭借其职业特性,将法治的种子撒播到更多的小区、楼宇、园区。当越来越多的人因认同而参与,因参与而负责,一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便自然可期。
![]()
治理之道,润物无声。
在常州钟楼五星街道,基层治理的智慧不在于宏大的制度设计,而在于将法治化为日常生活的底色,将民心所向转为治理实践的路标。当快递小哥成为普法使者,当邻里纠纷在议事长廊消融,当网格员的脚步声成为社区最安心的背景音——治理,便从抽象的概念化作可触可感的温度,最终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之花。
(江苏广电常州中心站/谢博涵 通讯员/王远振 童华岗 李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