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特写:讲稿之外的共鸣
新华社记者袁睿、杨媛媛
11月17日,清晨的北京,冬阳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台阶上。上午10时许,刚刚结束国博参观的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步入五层白玉厅,在第十一届中阿文明对话会的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半小时前,我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仿佛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也让我想到阿拉伯世界的许多文物……”盖特缓缓放下手中的讲稿,即兴分享起他的感受。
同传耳机里出现片刻停顿,随后翻译声响起,会场中有人抬起头,有人轻轻点头。盖特以温和而坚定的语调继续讲述:
“中国的快速发展,必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也必将受到中国的积极影响。”
“我们阿拉伯国家从西边的摩洛哥阿加迪尔,到印度洋畔的阿曼马斯喀特,都能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启迪。”
“当今国际秩序不仅需要全球化与有效治理,更需要良知,我们期待世界大国切实承担责任。”
一次次放下讲稿,一句句没有写进讲稿的话语,却道出了众多与会者心中的共鸣。无论是中阿文明的相通之处,还是千年丝路交往的历史见证;无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赞叹,还是文明互鉴所带来的激励;无论是对加沙局势的深切忧虑,还是对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期盼……盖特讲述的,正是在场中外嘉宾共同的心声。
共鸣不止如此。下午,在万寿宾馆举行的分论坛上,心灵的共鸣进一步化为思想的深度交流。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各界约150名代表围绕“中阿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现代化道路探索”“全球文明倡议与中阿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与中阿民心相通”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宁用阿拉伯语发言,她以一句“相互尊重的交流,方是心灵的对话”引得嘉宾频频点头。讨论中,不少中方学者用阿语阐述观点,阿方代表以中文表达见解,有的熟练,有的略显生涩。语言的交错,恰似文明的交融,使会场氛围愈发融洽、亲近。
上午盖特所说的“对话,是认知他人、向不同文化开放的唯一途径”,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随着讨论的深入,中阿近年来的合作成果不断被提及。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合作、数字经济项目,还是“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人文交流项目,都在与会者的叙述中串联起来。有人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对于本国治理的启发,有人讲述全球治理倡议的时代意义,有人感叹:“阿中千年交往史,将随着中国的发展迈入新阶段。”
这一刻,对话不再只是文明交流的理念,而是彼此愿意携手向前的实践。
回想开幕式上,盖特近14分钟的发言,他一次次放下讲稿,抬头望向台下听众,那是一种希望对方“真正听见”的表达方式。
当他最后讲起“我们对2026年将举办的第二届中阿峰会充满期待,它将成为阿中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掌声在会场里响起,持久而热烈。
与会者的掌声,在国博回响。他们所在的这座建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深广,也承载着命运与共向未来的希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