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俄乌前线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每天消耗数万发炮弹的俄军,竟然一度“断供”了。
乌克兰情报部门称,朝鲜这个“弹药库”9月首次零交付,这直接导致俄军火力强度骤降。
这场持续两年的“炮弹洪流”,难道真的要枯竭了?未来冲突的胜负关键究竟是什么?
![]()
根据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今年4月的数据,俄军在前线每天发射的152毫米等口径炮弹,一度达到约4万枚。
即便在乌军空袭导致部分减产后,俄军火力依然强大,每天仍旧能够发射2.7万到2.8万枚炮弹。
一个月的炮弹消耗量便在80万枚以上,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
![]()
而西方此前估算,俄罗斯自身的军工产能每月只有25万枚,即便普京政府一直在大力加强生产,也难以满足如此高的消耗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鲜援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占到了前线俄军消耗的40%左右。
![]()
乌克兰情报部门推测,迄今为止,朝鲜已经向俄罗斯提供了650万发炮弹,韩国情报部门给出的数据则更夸张——达到了1200万枚。
无论是650万还是1200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朝鲜必然是动用了自己积攒数十年的家底,才得以在这2年左右的时间里,向俄罗斯提供如此多的炮弹。
但现在,这个家底似乎快要见底了。
![]()
今年前10个月,朝鲜提供给俄罗斯的弹药总量还不到去年同期的50%,9月份更是没有看到有朝鲜炮弹进入俄罗斯的记录。
乌克兰方面透露,他们近期对发生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一起铁路爆炸事件负责,并直言发动此次袭击是为了切断朝鲜到乌克兰前线的弹药运输线。
![]()
这条铁路,正是朝鲜向俄罗斯输送弹药的主要通道,被炸之后物资运输就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就解释了为何会出现“零交付”的极端情况,但这只是外因。
更根本的内因在于,朝鲜的库存,真的快要被掏空了。
![]()
大家以前都认为朝鲜的弹药多到用不完,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他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积攒炮弹,一直沿用苏联留下的装备,生产线也没有更换过,这几年卖出去的弹药大多是几十年前留下来的旧型号。
质量还算可以,特别是152毫米榴弹,引信制作得比较精细,但到了2025年秋天,情况变了。
![]()
乌克兰方面发现,朝鲜开始向俄罗斯提供翻新旧弹药,这说明朝鲜已经没有新货了,只能把九十年代之前的老库存拿出来重新整修使用。
俄军这边的情况变得困难起来,他们的炮火密度降了下来,乌东那边的城市攻坚战也打得慢了,进攻节奏不得不放缓。
但这还没到完全撑不住的程度,只是打得没有以前那么猛了。
![]()
俄军的困境并非孤例,事实上,全世界都在为这件事发愁。
朝鲜自己还留了一些存货,新造的弹药要先紧着自己用,不敢往外送,因为在半岛局势紧张,朝鲜拒绝与美韩重启沟通的背景下,他们需要保留足够弹药来满足自身的国防需求。
![]()
这部分新生产出来的库存弹药不可能交给俄罗斯,而且朝鲜使用苏/俄系武器的历史有将近80年,相关的弹药生产也进行了数十年时间。
他们现在耗尽的是仓库里性能相对先进、保养情况较好的弹药,剩下的一些生产年份较早、可靠性下降的老旧弹药需要先运到工厂进行翻新,才能够运往前线。
![]()
乌克兰那边情况更糟,他们的兵工厂差不多都被炸没了,只能靠着欧美帮忙支援,但欧美自己的库存也剩得不多。
德国的PzH 2000炮弹只够再用几个月,美国那边虽然使劲生产M982“神剑”导弹和155毫米炮弹,可生产线已经开足了马力,还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
说白了,这不是因为仗打得太凶导致弹药不够用,而是过去二十年来全球军工行业太放松了。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想着省钱,把库存清空,订单也减少了,工厂逐渐萎缩,现在突然要打仗,产能根本跟不上。
连北约都开始发出警告,有些部队已经出现战备不足的情况,这问题不是临时出现的,是系统性的毛病。
![]()
俄罗斯方面已经开始采取自救措施,比如重新启动老旧的生产线,简化炮弹的结构设计,甚至回收战场上未爆炸的弹药进行再次利用。
这些方法可以暂时应对需求,但质量肯定比不上以前,朝鲜翻新的旧弹药在战场上使用时,命中精度和可靠性都会下降。
![]()
俄军原本的火力优势正在逐渐被削弱,但他们并非毫无准备,这种“节衣缩食”的状态,恰恰展现了其强大的战争韧性。
相比那些连工厂都找不到的对手,俄罗斯至少还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这场弹药危机,意外地揭示了一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真相。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高科技对轰,也不是“首战即终战”的闪电击杀。
![]()
它正在静悄悄地,退化为一场最原始、最残酷的“耐力赛”。
就像一场超级马拉松,起跑时的百米冲刺固然耀眼,但决定最终名次的,是谁能在漫长的赛道上保持稳定的呼吸和持久的体力。
![]()
我把这个现象称为“耐力决定论”,它正取代“技术决定论”,成为21世纪冲突的新范式。
这个新范式的内涵是什么?是三个核心指标的比拼:库存厚度、生产韧性和经济耐力。
![]()
库存厚度,就是和平时期“攒下的家底”,这正是朝鲜的价值所在,也是其被迅速消耗的原因。
生产韧性,就是战时“转产的能力”,这正是俄罗斯正在努力做的,也是北约面临的巨大挑战。
经济耐力,就是国家“长期供养战争机器的实力”,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财政健康和制度动员能力。
![]()
朝鲜弹药供应的锐减,不仅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作战能力,也可能改变朝俄两国之间的战略平衡。
当朝鲜不能再提供大量弹药时,俄罗斯是否还会维持与朝鲜的紧密关系,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乌克兰情报部门关于朝鲜弹药供应锐减的报告,如果属实,可能标志着俄朝“弹药换技术”的合作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
俄罗斯在面临朝鲜弹药供应减少的同时,也在调整自身的军备建设策略。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曾指出,俄罗斯正在根据“特别军事行动”的经验,调整其军备计划,这些调整包括研制现代化的武器系统,继续发展“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体系,以及提升俄罗斯国产武器装备的出口潜力。
![]()
这说明,俄罗斯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依赖外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建立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才是根本。
而朝鲜经济与俄罗斯军事生产的未来都充满不确定性。
![]()
韩国开发研究院的报告指出,随着朝鲜五年计划在2025年结束,“生产目标优先,预计将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
同样,俄罗斯的军备计划也处于草案阶段,预计要到2026年底才能完成最终审批。
这些信号都表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朝鲜,都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都在为下一场可能的冲突积蓄力量。
![]()
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一个极其深刻的醒。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但和平的红利是有保质期的。
当我们沉浸在高科技带来的胜利幻觉中时,可能正在为未来的“弹药荒”埋下伏笔。
国防建设,不能只盯着天上的卫星和网络空间的代码,更要盯着工厂里的生产线和仓库里的库存。
![]()
未来战争的胜负手,不是那些看起来炫酷的“杀手锏”,而是那些最不起眼,却最基础的炮弹、子弹和物资。
因为当战火烧起时,每一发子弹,都关乎一个士兵的生命;每一发炮弹,都关乎一座城市的存亡;每一份物资,都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
最终,它们都关乎着我们未来的和平。
![]()
现代战争的本质,已从瞬间的战术胜利,转向了漫长的系统耐力比拼。
未来,胜利属于那些拥有完整工业体系与强大生产韧性的国家。
你认为,在这场新的全球竞赛中,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