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4日是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每到换季时节,门诊中常遇到家长抱着发热的孩子急切询问:“能不能输液?输液是不是好得快?”这种想法背后,是对快速康复的期待,也折射出一个普遍误区:将给药方式等同于疗效强弱。事实上,“好得快”与给药方式没有简单的对等关系。
不同给药途径意味着不同的吸收路径、起效速度和潜在风险。盲目追求“快”,可能换来的是更多的不良反应。根据202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2024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59.7万份,其中注射给药占比达57.2%,而在注射给药方式中,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高达91%。
![]()
三种给药方式有何区别
口服是最基础且最安全的用药方式。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过程虽相对缓慢但稳定,对身体的冲击较小,不良反应相对可控,适用于大多数轻中度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这种方式不仅经济便捷,且家庭可操作性强。
肌内注射起效较快,适合那些无法口服或需要较快发挥药效但病情不太危急的情况,例如某些疫苗接种、轻度细菌感染辅助治疗。然而,肌内注射可能带来局部疼痛、硬结甚至神经损伤,且操作需规范,不宜作为常规首选。
静脉输液则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几乎瞬间达到血药浓度峰值,适用于急危重症抢救,如感染性休克、严重脱水或持续呕吐无法进食、吃药等情况。尽管静脉输液起效最快,其风险也最高,如常出现过敏反应、静脉炎、容量负荷过重等。因此,输液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给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并非刻板教条,而是一道为安全筑起的防线。
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菌药、抗病毒药等,是人类对抗感染的“利剑”。但如果使用不当,这把“利剑”可能反伤自身。耐药菌株由此产生,甚至出现“超级细菌”,让原本可治的感染变得棘手。
1.不是所有感染都要使用抗菌药
很多人一感冒就想着用抗菌药,其实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抗菌药对此无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是否需要用药,必须由医生结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盲目使用不仅无益,还会扰乱体内菌群平衡,增加耐药风险。
2.足量足疗程,才能真正清除病原
抗菌治疗讲究“彻底”。即使退烧、症状缓解,也不能擅自停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建议:“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这是因为体内残存的病原体仍可能反弹。若中途停药,等于给细菌留下“喘息机会”,容易诱发耐药变异。反之,随意加量则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带来新的健康隐患。
3.别因“没效果”就自行换药
不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支原体感染则需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医生会依据感染部位、流行病学特点及药敏结果制定方案。选药需兼顾“药物抗菌谱与体内过程”。患者不应因几天内未见明显好转就自行更换药品,这样只会打乱治疗节奏,影响疗效评估。
![]()
做自己的理性守护者
合理用药的核心在于实现安全、有效与经济的统一。它不是一味追求速效,也不是抗拒现代医疗手段,而是根据病情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从一口温水送服一粒药,到一次专业的注射操作,再到必要的静脉支持,每一步都承载着医学判断与生命考量。坚持“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遵医嘱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严格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既能减少不必要的身体负担,也能延缓耐药趋势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学会慢下来,听听身体的真实需求,相信专业的医学建议,为个体健康与公共卫生共同积蓄一份可持续的力量。
![]()
文: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孙静、主任药师 邱季
编辑: 穆薪宇 仵坤冉(实习)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