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中,无数党员以其高尚品格铸就家风,更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明旗帜。其中,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同志,便是这样一位以女性之坚韧、母亲之博爱,树立并传承中国共产党员优良家风的杰出典范。龚全珍,1923年出生,山东烟台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1957年,她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随丈夫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从此扎根这片红土地。甘祖昌将军“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壮举感召四方,而龚全珍则选择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践行信仰。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丈夫去世后,她继承遗志,一生简朴,却将绝大部分工资收入用于捐资助学、帮扶困难群众,被誉为“老阿姨”。她的一生,是革命信仰与为民服务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她所树立的家风,为子女和后辈树立起清晰的标杆,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灯塔。“公”与“私”的绝对界限:一张退回的月饼票甘祖昌将军去世后,组织上一如既往地关心着龚全珍的生活。一年中秋节,组织派人给她送来一张价值不高的月饼票,以示慰问。然而,龚全珍坚定地拒绝了。她对前来探望的子女和工作人员说:“老甘不在了,我就不能再享受任何一点特殊的待遇。这是国家的钱,不能花在我个人身上。咱们自己能买月饼,这个票子必须退回去。”这一张小小的月饼票,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合情合理的关怀,但在龚全珍的原则里,却是必须坚守的“公私界限”。她用自己的行动向子女们诠释了何谓“清廉自守”,何谓“不搞特殊化”。这件事如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一名老党员毫不褪色的初心,也让“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的家规,深深地烙在了后代心中。“俭”与“慷”的鲜明对比:一笔持续的助学款龚全珍的生活节俭到近乎苛刻。她常年住在简陋的老屋里,家具老旧,衣服缝缝补补,一顿饭常常只有一道菜。然而,在帮助他人,特别是在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时,她却异常慷慨。自回到莲花县起,她就开始了漫长的捐资助学之路。她曾是莲花县琴亭小学的校长,也是无数贫困孩子的“龚奶奶”。每当她了解到有学生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她总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悄悄地替他们交上学费,买好学习用品。几十年来,她捐出的款项累计超过十余万元,资助了上百名学生,而她自己却连一台像样的电视机都舍不得换。她通过“对自己吝啬,对他人慷慨”无声地教育着子女:财富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分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她告诉孩子们:“看到孩子们有书读,比我自己吃好穿好心里更甜。”这种超越血缘的大爱,让无私奉献成为了这个家庭最自然的价值选择。甘于平凡的“将军后代”:家风成为代代相传的行动自觉在龚全珍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子女们作为“将军后代”,没有一丝骄娇二气,从未利用父母的光环为自己谋取任何便利。他们谨记母亲“要自立,要清白,要为人民做实事”的教诲,全部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成为了普通的劳动者、干部和技术人员,凭自己的本事吃饭。长女甘公荣深受母亲影响,一生节俭,乐于助人,退休后全身心投入“龚全珍志愿者协会”的公益活动中,继承母亲的事业,继续帮扶困难学生和群众,成为了家风最直接的传承者。龚全珍的外孙、侄孙们,都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成长。他们有的在大学里就积极入党,立志服务基层;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热心公益,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勤恳努力,恪守职业道德。他们或许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那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这个家庭用事实证明,真正的“红色家风”绝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行动自觉。龚全珍的事迹早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的范围。她是一座桥,连接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历史与为人民服务的当下实践;她是一盏灯,照亮了家风建设对于社会文明的重要性。从“将军夫人”到“乡村教师”再到“爱心奶奶”,她的身份在变,但共产党员的初心从未改变。她让世人看到,信仰的力量可以如此朴素而坚韧,女性的胸怀可以如此温柔而博大。她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共产党员家庭的缩影,她所传承的家风,是激励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老阿姨”龚全珍,这个名字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永不褪色的初心、永不停歇的奉献。她的故事,必将持续传播,感召更多人见贤思齐,让优良家风在社会各个角落蔚然成风。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