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的淮南烈日,炙烤着一片注定载入史册的焦土。二十万东吴大军的营帐连绵数十里,旌旗遮天蔽日,战鼓震彻原野。太傅诸葛恪立马军前,目光如炬地锁定不远处的合肥新城,彼时的他,刚凭东兴大捷权倾东吴,是举国奉为“擎天柱”的救世名臣。可谁能料到,这场三国史上规模最浩大的北伐,最终会沦为一场惊天惨剧——吴军折戟沉沙,诸葛恪从云端跌落泥潭,短短数月后便血溅朝堂,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这场倾尽东吴国力的北伐,藏着怎样的权谋暗涌?为何东兴大胜的荣光尚未褪去,诸葛恪便迅速迎来惨败?这场豪赌又如何改写了三国后期的历史棋局?
一、东兴大捷后的狂傲:从辅政贤才到北伐赌徒
诸葛恪的人生起点,自带“名门光环”——叔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父亲是东吴开国元勋诸葛瑾。年少时的他便以才思敏捷闻名,孙权曾当面盛赞“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孙权临终前,将幼帝孙亮托付给诸葛恪等五位辅政大臣,而他凭借过人手腕迅速独揽大权,成为东吴实际掌权者。
掌权初期的诸葛恪,尽显贤相潜质。他整顿吏治、废除苛法、减免赋税,短短数月便让东吴政局焕然一新,百姓感念其恩,甚至将他与叔父诸葛亮相提并论。真正让他声望登顶的,是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
彼时曹魏权臣司马师为巩固权力,派遣三路大军伐吴,东路军直扑东兴大堤。诸葛恪亲率四万吴军驰援,巧用地形设伏,待魏军半渡而击,吴军奋勇冲杀之下,魏军尸横遍野、落水者不计其数,东吴大获全胜。捷报传回建业,举国欢腾,诸葛恪的声望瞬间达到顶点,朝堂之上无人敢逆其锋芒。
![]()
东兴之战一吴军利用地形设伏,魏军半渡时突袭,尸横遍野
可巨大的胜利,也点燃了他心中的野心。本就刚愎自用的诸葛恪,得胜后愈发骄狂不可一世。在他眼中,曹魏不过是纸老虎,只要倾全国之力北伐,定能复刻叔父未竟的大业,建立千古功勋。于是,他不顾朝野强烈反对,执意发动北伐。
大臣们纷纷进谏:“东兴之战后,将士疲惫,国库空虚,不宜再兴大军。”胞弟诸葛融也劝道:“曹魏根基深厚,非一朝一夕可破,强行北伐恐遭不测。”可诸葛恪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怒斥道:“人生在世,当建功立业,岂能畏缩不前?若能平定中原,我辈当流芳百世!”公元253年春,诸葛恪力排众议,征调二十万大军,举全国之力北上伐魏,一场三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北伐就此拉开序幕。
二、连环计破:司马师的精准预判与司马孚的坚守
![]()
连环计破——司马师在朝堂分析军情,识破诸葛恪声东击西之计,众臣肃应听令。
诸葛恪深知曹魏兵力雄厚,精心策划了两套方案,妄图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每一步算计,都被曹魏掌权者司马师看得一清二楚。
诸葛恪的第一计是“声东击西”。他深知曹魏青州、徐州与淮南接壤,每逢淮南战事,两州援军必会迅速驰援。为牵制魏军,他派遣水军从海路进攻青、徐二州,企图让曹魏分兵防守,无力增援淮南主战场。
可司马师一眼识破计谋,召集众臣分析:“东吴水军虽强,但航海技术有限,海路艰险,大军跨海作战补给难继,绝非上策。诸葛恪此举,不过是虚张声势,真实目标必在淮南。”于是,司马师下令青、徐二州守军按兵不动,仅派少量兵力监视吴军水军动向,主力则集中部署在淮南一线严阵以待。诸葛恪的水军在海上漂泊数月,未遇像样抵抗,却因风浪和补给问题损失惨重,最终无功而返,声东击西之计彻底破产。
一计不成,诸葛恪再出第二计——“围城打援”。他没有直接进攻淮南重镇寿春,而是率领二十万大军直扑合肥新城。这座城池虽小,却是淮南战略要地,他的如意算盘是:新城被围,曹魏必定派大军救援,届时吴军以逸待劳,半路伏击援军,便可一战定乾坤。
可他遇上的对手,是曹魏名将司马孚(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奉命率领二十万魏军驰援淮南,却在寿春止步不前。部下纷纷请战:“新城被围,危在旦夕,我等应火速进军解围!”司马孚却冷静回应:“诸葛恪倾巢而出,就是想诱我军决战。新城虽小,但守军精锐,足以坚守数月。我军若贸然进军,必中其计。不如按兵不动,待吴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之时,再发起反击。”
于是,司马孚下令全军坚守寿春,严禁出战。任凭吴军在新城外百般叫阵,魏军始终闭门不战。诸葛恪的围城打援之计再次落空,二十万吴军被一座小小的新城牵制,进退两难,一场看似实力悬殊的攻城战,就此陷入僵局。
三、百日诈降:四千守军的绝地反击
![]()
百日诈降——张特站在新城城墙上怒斥吴军,身后士兵加固后的城墙高耸,吴军在城下错愕
合肥新城的曹魏守军,仅有四千余人,主帅是牙门将张特。面对二十万吴军的轮番猛攻,新城守军浴血奋战,城墙多处被攻破,伤亡惨重,眼看就要城破人亡。
危急时刻,张特想出诈降之计。他派使者前往吴军大营,对诸葛恪说:“新城已难坚守,我等本愿归降。但魏国律法规定,城池被围超过百日而援军未到,守军投降者,家属可免罪。如今吴军围城已九十余日,恳请太傅宽限数日,待百日之期一到,我必率全城将士归降。”为表诚意,张特还让使者带上自己的印信作为抵押。
诸葛恪此时已被连日攻城的疲惫和焦躁冲昏头脑,加之自恃兵力雄厚,根本没怀疑其中有诈。他心想:“一座孤城,仅剩残兵,不足为惧。百日之期转瞬即到,到时候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拿下新城,岂不美哉?”于是,他不仅退还了张特的印信,还下令全军停止攻城,静待投降。
可这正是张特的缓兵之计。使者返回后,张特立刻召集全体将士:“贼军势大,若不拼死一战,城破之后必遭屠戮。今日我用诈降之计骗得喘息之机,诸位当随我加固城池,与贼军死战到底!”
将士们士气大振,连夜拆除城内所有民房,将木材、砖石运到城墙缺口处抢修防御工事。一夜之间,新城的城墙不仅修复完毕,更加高加厚,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百日之期一到,诸葛恪派人前往受降,却见张特站在城墙上,手持利刃怒斥:“我等深受魏国厚恩,岂能投降逆贼?今日唯有死战,绝不降吴!”诸葛恪这才知中了圈套,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全军猛攻。可此时的新城已固若金汤,吴军连日攻城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攻破。
更糟糕的是,盛夏的淮南酷暑难耐,吴军士兵长期在烈日下作战,疲惫不堪。加之军营卫生条件恶劣,饮用水被污染,疫病横行,大量士兵病倒,战斗力急剧下降。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吴军“病者大半,死伤涂地”,军营中哀嚎声不绝于耳。
四、惨败归乡:从权倾朝野到身首异处
面对军心涣散、疫病蔓延的局面,吴军将领纷纷进言请求撤兵。可诸葛恪此时已骑虎难下,既放不下建功立业的野心,又抹不开面子承认失败,反而怒斥进言者:“小小新城尚未攻破,尔等便畏缩不前,他日何以平定中原?”
可现实终究残酷,吴军攻势日渐衰弱,而魏军的反击即将到来。司马孚见吴军士气低落、疫病横行,知道反击时机已到,下令扬州刺史文钦率领精锐部队,悄悄绕到吴军后方准备突袭。
诸葛恪见攻城无望,军中疫病愈发严重,再不撤兵恐全军覆没,只好下令撤军。可此时的吴军早已人心惶惶,撤退变成了溃逃。士兵们丢盔弃甲,相互搀扶着狼狈逃窜,沿途尸横遍野。文钦率领魏军趁机追击,吴军毫无还手之力,被杀者上万人,物资器械损失无数。
![]()
惨败归乡——诸葛恪率残兵狠狈撤退,沿途尸横遍野,士兵丢盔弃甲,背景是追兵火因尘。
这场三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北伐,最终以吴军惨败告终。诸葛恪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建业,往日声望一落千丈。百姓从最初的期盼变成怨恨,朝堂上的政敌也趁机发难。
东吴宗室孙峻早就觊觎大权,见诸葛恪失势,便联合幼帝孙亮设下鸿门宴。在一次朝堂议事之后,孙峻突然发难,率领伏兵拿下诸葛恪。诸葛恪临死前还想挣扎,怒斥:“我乃东吴太傅,谁敢杀我?”可此时的他早已众叛亲离,最终被孙峻一刀斩杀,年仅五十一岁。
孙峻随后下令诛灭诸葛恪三族,昔日权倾朝野的诸葛家族就此覆灭。而东吴的政局,也从此进入孙峻、孙綝兄弟专权的黑暗时代,国力日渐衰退。
五、历史的回响:一场北伐改写三国格局
新城之战的影响,远不止于东吴的政局变迁。对于曹魏而言,这场胜利稳固了司马家的统治地位。当时司马师刚接过司马懿的权力,根基未稳,朝堂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而新城之战的大胜,不仅挫败了东吴的北伐企图,更让司马师声望大增,彻底巩固了司马家的专权,为日后司马炎篡魏建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这场战争,诸葛恪的失败令人唏嘘。他本有成为一代贤相的潜质,却因一时骄狂和野心,不顾国情民意,执意发动大规模北伐,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正如《三国志》中陈寿的评价:“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周公无观,况在于恪?矜己陵人,能无败乎?”
这场战争也昭示着:真正的强者,不仅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敬畏之心。一时的胜利容易让人冲昏头脑,唯有保持谦逊、审时度势,方能行稳致远。
诸葛恪的失败,是个人骄狂的必然,还是东吴国力不足以支撑北伐的无奈?若他未发动新城之战,东吴的历史会不会改写?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同探讨这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往事。#饮恨##合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