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人正沉浸在端午假期的祥和氛围中时,大洋彼岸的《国家利益》杂志突然抛出重磅观点:美国军事专家集体判定歼-20与歼-35即将"过时"。这种论调看似技术讨论,实则暗藏玄机——这分明是一场针对中国军工体系的认知作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舆论战的经典配方
克林特·希诺特与德里克·格罗斯曼的组合堪称完美。前者以退役空军副参谋长身份背书权威性,后者借兰德公司分析师头衔包装专业性。他们通过2021年国防会议、2023年退役声明、2018年以来系列报告的三重奏,构建出"中国战机技术固化"的叙事闭环。
更耐人寻味的是其传播路径。《国家安全期刊》率先定调,《国家利益》杂志持续发酵,最终形成跨平台传播的"技术焦虑"浪潮。这种媒体矩阵式投放,与当年炒作"中国威胁论"的传播模式如出一辙。
![]()
选择性失明的技术评判
专家们反复强调卫星数据与模拟演习,却刻意回避关键事实:中国六代机研发早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希诺特宣称"中国仍以五代机为主",却对2023年珠海航展披露的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只字不提;格罗斯曼比较歼-20与F-35的隐身性能差异,却故意忽略前者已换装国产WS-15发动机的里程碑进展。
这种论证手法堪称教科书级的认知操控——用局部真实掩盖整体虚假。就像拿着放大镜挑剔蒙娜丽莎的笔触,却拒绝退后欣赏整幅画作。
![]()
image
非官方渠道的软性施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论全部来自退役军官和民间智库。这种"官退民进"的舆论战打法,既保持了美国政府表面的克制,又能通过学术外衣放大传播效果。格罗斯曼2025年转战社交媒体后,其观点在专业论坛与短视频平台呈病毒式扩散,恰好验证了这套组合拳的设计精妙。
回望历史长河,从"航母无用论"到"隐身战机神话破灭",美国对竞争对手的技术贬低从未停止。但歼-20从被嘲讽为"不锈钢战机"到如今形成完整作战体系,早已证明中国军工的进化速度。当西方专家忙着给中国战机撰写"讣告"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的灯光,正彻夜照亮着第六代战机的蓝图。
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永恒的技术霸权,只有永恒的创新竞赛。那些急着给中国战机盖棺定论的人或许忘了:淘汰旧技术的从来不是预言家,而是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