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旧书在社区里“漂流”,一次次阅读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展开——这是出现在顺义区后沙峪镇万卷图书馆的生动图景。
2024年9月,位于顺义区后沙峪镇的万卷图书馆完成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的转型。回顾从“万卷书吧”到“万卷图书馆”的成长轨迹,再到一年间6个社区图书馆的次第花开,其背后最温暖、最活跃的力量,正源于那套将“个体热忱”汇聚成“集体智慧”的志愿服务体系,为这个朴素的梦想注入了最持久的生命力,也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真正浸润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
万卷图书馆
成长之路:从一人之愿到众人之馆
十年间,从西白辛庄村的小书屋发展成为图书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志愿者的奉献。
万卷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15年创始人张超创办的“万卷书吧”。那是一个怀着“让万卷书行万里路”朴素愿望的社区阅读空间,通过书籍的捐赠与漂流,尝试在邻里间播下阅读的种子。然而,要让这颗种子长成能够庇荫一方的参天大树,仅凭个人的初心与努力,难免力有未逮。
2024年初,在顺义区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下,后沙峪镇积极为其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咨询市级部门,联动区内各方力量,为这个成长中的社区阅读项目铺就了通向规范化运营的道路。正是在这样的合力推动下,万卷书吧迎来了关键的2024年:3月,书吧所有藏书免费向公众开放,确立了其纯公益属性,并更名为“万卷图书馆”;6月,“万卷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在“志愿北京”平台正式上线,并计入志愿服务时长;9月,成功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最初,是几位合伙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做公益,到今天,有30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张超表示。在登记民办非企业后的一年,万卷图书馆累计服务公益时长超1000小时,开展100余场阅读活动,捐赠到四川、贵州、宁夏山区6000册图书,先后成立6个社区图书馆,分配到社区超5000册图书。
运行之秘:从单点发力到体系支撑
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为几百人引航,志愿服务不能光靠个人的热情和无私奉献,要构建一个能够可持续的运行系统。
起初,活动组织也多是小范围的分享,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有限。“有很多家长和志愿者告诉我,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活动非常受孩子们喜爱,但是由于距离较远,每次前往并不方便。”此时,在社区建设图书馆的答案呼之欲出,很快这一愿景得到了回应。2024年11月,在后沙峪镇政府的支持下,万卷图书馆尝试在博裕雅苑、云赋家园、蓝尚家园、双裕西区开办了4家社区图书馆。
在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后,如何让社区图书馆长久的运行下去?另一边,在成为民非组织后,加入到万卷图书馆的志愿者人数也逐渐来到了300人,如何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也是困扰张超的一大难题。
“报名的志愿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周边的社区居民,二是通过‘志愿北京’报名的热心市民。”张超介绍,“社区居民志愿者具有距离近、粘度高的优势,我们根据个人意愿与实际情况,选聘了4名志愿者作为社区图书馆馆长负责日常活动组织与书籍管理,同时,在每周五组织大家交流分享本周的工作经验。”
在4家社区图书馆试运行了两个月后,张超与团队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机制:将万卷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作为两个系统来运行,同时设有理事会和监事,负责总体的协调和监督。“万卷图书馆的运行团队分为合作部、活动执行部、宣传推广部、图书管理部、志愿者之家和财务部,大多由志愿者担任。”张超介绍,“从对接洽谈、活动策划、宣传推广到志愿者培训、图书管理、财务公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万卷图书馆作为总馆,可为各社区图书馆提供从活动策划、志愿者招募培训到图书管理、品牌宣传等全方位的标准化支持。”张超表示。在此机制下,社区图书馆如同“神经末梢”,精准感知并满足需求;总馆如同“指挥中枢”与“后勤基地”,提供资源与策略支持。二者各司其职、紧密协同,形成了“前端灵活响应、后端稳固支撑”的高效运行模式。
随着机制的不断完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社区图书馆已增长至6家,涵盖周边多个镇街,“门口图书馆、邻里读书人”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我们的队伍壮大了不少,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愈发沉重。”张超表示。
价值传递:让知识在传递中生生不息
“让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创始人张超始终不变的初心。这份执着的背后,是他童年的一段记忆。年幼的张超常去造纸厂“淘书”——那里有成堆的旧书等待被论斤卖出,未被买走的,最终都将化为纸浆。望着大量即将被粉碎的书籍,张超深感痛惜,也由此萌生了让旧书重新流动起来的念头:通过共享,让书走出废纸堆,走进更多人的阅读生活。
随着万卷图书馆的版图不断扩大,志愿团队通过公众号、宣传海报等渠道,持续发起图书募集活动,吸引众多热心居民将闲置书籍送至指定捐赠点。这一本本图书的汇集,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社区文明。
每一本捐赠图书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志愿者们仔细检查,剔除盗版、内容不当或严重破损的书籍,精心保留那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读物,以及文学、社科、通识教育等领域的优质图书。这一过程,既是对图书品质的把关,更是对内容导向的坚守,确保进入流通的每一本书都能传递正能量、滋养心灵。
经过系统录入后,这些书籍在万卷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中有序流转,即便是无法上架流通的书籍,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部分破损书籍经环保回收处理,另一些则“变身”艺术创作材料,在志愿者们手中重获新生。
除此之外,每年三月,万卷图书馆都会组织“书香传递”活动,将精心挑选的书籍打包整理,捐赠给山区学校和公益图书馆。从城市到大山,从社区到乡村,这些书籍的旅程仍在继续——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明火种的播撒,让每一本书真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思路启示:从“温暖灯塔”到“长效之光”
万卷图书馆的实践,是“政府引导支持、机构专业运营、社群志愿共创”的生动范例。它有效地将行政力量、社会机构与社区居民的优势相结合,提供了更具温度、更贴近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一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志愿服务得以蓬勃发展的两大根基:深厚的社区土壤与内在的价值认同。
一方面,志愿服务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培育的“生态雨林”。
后沙峪镇在推动万卷图书馆从“一人之愿”走向“众人之馆”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是“支持者”,更是“引导者”与“赋能者”。从协调资源、搭建平台,到推动其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的“有形之手”始终在为其铺设规范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为促进志愿服务从“自发参与”推向“制度激励”转变,后沙峪镇制定了《后沙峪地区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志愿服务项目路演、礼遇好人观影、节日慰问道德模范、微信公众号“凡人善举”专栏宣传、寄送感谢信等举措,不断完善“礼遇好人”机制,让志愿者得到价值肯定和社会尊崇。这种“被看见、被尊重、被激励”的氛围,正是志愿服务从“一时热情”走向“长久参与”的社会土壤。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不能仅靠“一腔热血”,更要靠“一套机制”。万卷图书馆从一个人的坚持,发展为三百多人的志愿团队、6家社区图书馆的协同网络,靠的正是从“单点发力”到“体系支撑”的转型。总馆与社区图书馆的分工协作、理事会与监事的治理结构、六大职能部门的各司其职——这套机制,让志愿服务的热情得以沉淀为可持续的运营能力。只有当热情被机制承接、被制度保障,志愿服务才能真正从“盆景”长成“风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