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16日,南极的极昼阳光洒满冰川。俞敏洪站在翡翠般的冰山前,写下给新东方全员的32周年贺信。
同一时间,北京写字楼的灯光亮到深夜。有 新东方员工刚上完课。
“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这句调侃迅速击穿舆论。俞敏洪大概没料到,这封饱含“坚守”“希望”的贺信,会把自己推到员工共情的对立面。
在这封落款“俞敏洪在南极”的信,他用企鹅相互扶持类比新东方人的坚守,提出新东方要做“希望的播种者”,东方甄选要当“商家良知的代表”。
![]()
▲图注:俞敏洪向新东方员工发布的全员信
但通篇读下来,网友和员工只捕捉到一个核心信息:老板在享受远方,却让我们喝心灵鸡汤。
有员工在社交平台调侃“今夜所有xdfer都是南极人”,暗指这份遥远的共鸣。更有人写下“回信”:“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
争议发酵后,俞敏洪在微博连发多条南极旅游视频,心情未受丝毫影响,更让这份疏离感雪上加霜。
![]()
▲图源:微博
回到1993年。
俞敏洪在北京中关村二小的破旧教室里创办新东方,那时候没有南极风光,只有寒冬里的免费讲座。早期员工记得,最难时俞敏洪把家里的床搬到办公室,和大家一起熬夜改教材。
这种“共患难”的基因,支撑新东方走过二十年。2006年登陆纽交所时,俞敏洪在敲钟现场感谢每一位“搬砖的兄弟”。
转折发生在教培行业的“黑天鹅”事件。
2021年政策落地,新东方市值蒸发千亿,数十万员工面临转型。俞敏洪的应对曾赢得满堂彩:他没欠员工一分薪水,捐出8万套课桌椅,带着核心团队一头扎进直播电商。
那段转型阵痛,新东方人又一次看到“老俞式坚守”。东方甄选初创时,直播间只有几十个观众,俞敏洪亲自上阵带货,和主播一起背产品卖点。
董宇辉就是在这时冒出来的,他用“玉米背后是人间烟火”的话术,把农产品卖出了知识温度,也把东方甄选推上顶流。
可世事难料,2023年底的“小作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董宇辉独立门户,成为抖音电商一哥。
![]()
▲图源:微博
所幸,东方甄选并未因顶流出走垮掉,直播间日均GMV稳定在千万级。
这曾被视作“双赢”的典范,这也恰恰证明新东方终于构建起脱离个人的商业模式。
最新财报似乎印证着转型成功:2026财年一季度净营收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二季度营收预计增长9%到12%。
经历市值大缩水后,新东方确实触底反弹,在直播电商和文旅领域站稳了脚跟。
但数字的光鲜,掩盖了基层员工的真实处境。教育板块员工要连夜做续费方案,直播团队要盯完凌晨场的数据......
他们需要的,是与营收增长匹配的薪水,是加班后的调休,是被看见具体的辛苦,而不是老板在南极感悟的“时间力量”。
争议的本质,从来不是俞敏洪该不该去南极。
企业家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新东方也需要精神旗帜凝聚人心。问题出在“时机”与“共情”的双重错位。
当员工在生存线挣扎时,远方的鸡汤注定会变味;当管理者只看见战略蓝图时,就容易忽略办公桌前的疲惫。
争议过后,俞敏洪的南极之旅仍在继续。或许他该明白,南极的冰川再美,也暖不了加班到深夜的胃;“坚守”的口号再响,不如多一次调休、多一笔奖金实在。
新东方的下一个32年,不该只有南极的阳光,更该有办公室里的灯光——那灯光下,是被看见的员工,是被尊重的付出,是企业与个人真正的“相互扶持”。
毕竟,所有伟大的企业,从来都不是老板一个人的远方,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同行。
南极的雪终会融化,但员工的信任,才是能支撑企业走得更远的冰川。
参考消息:
南方都市报:《被员工吐槽自我感动!俞敏洪新东方32周年内部信引争议》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