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日本人最集中的城市,常住日本人数量,2021年官方数据就已近4万,如今民间统计更是突破5.2万。
![]()
这些日本人不仅形成了封闭的生活圈,还依托长宁区上千家日企,构成了独特的“日本人社区”。
国际都市多元共生还是“他乡自有东京味”?
要说日本人在上海有多少?2021年日本外务省的数据是3.98万人,而不少后来的民间统计已经超过5.2万。数量不算小。更关键的是,这些日本人聚集在特定区域,形成了比较“封闭”的社区。
![]()
他们大多依附于日企,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同胞圈打转。有人说,这不就是国际大都市的常态吗?可你真要走进去,会发现这远远不只是“多元文化”的表象。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具体故事说起。小林,是一位在上海古北居住了6年的日本工程师。他的生活轨迹非常典型:孩子就读于日资国际学校,周末全家去日式超市采买,晚饭必定是自家做的和食或者附近的日料店解决。
平时跟中国同事打交道也很有限,出行、购物都在日本人聚集的区域。小林直言:“在上海生活没什么不方便,甚至比日本还自在,因为这里一切都很熟悉。”他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出国”,只是换了一个城市。
![]()
你要说这是国际化的体现,好像没毛病,毕竟世界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外籍圈”。纽约有华人区,伦敦有印度街,巴黎有非洲社区。但问题在于,这些上海的日本人社区,已远超一般意义上的外籍聚居。
首先,它的封闭性特别强。很多日本人来上海工作几年,中文依然“半吊子”,生活基本不与本地人交集。其次,很多社区的服务已经完全日化,公共设施、医疗、教育资源都高度集中,甚至形成了日本人专属的生活闭环。
你可以在小区门口看到日文公告板,超市里广播都是日语,孩子们放学后直接去日式补习班。就连小林自己都感叹:“这里就是上海的东京。”
![]()
再看商业层面,长宁区日企数量庞大,仅这一地块就有69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日企比例极高。日企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形成了完善的上下游供应链。
日本人社区的形成其实是日企集中的自然结果。企业带来了员工,员工带来了家庭,家庭需求催生了日式服务业。一条条商业链条,把日本人的生活牢牢地“锁”在了自己的圈子里。表面上看很繁荣,实际上却有一种“自我隔离”的意味。
你也许会问,这种现象真的只是“国际化”吗?还是说,有些地方已经成了“另一个国家”?更让人担忧的是,在不少日本人集中的行业里,他们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关键信息。
![]()
比如半导体、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等领域,一些关键岗位几乎都是外籍人士。这本无可厚非,毕竟国际合作本来就需要人才流动。但如果这些信息、技术、资源高度集中在某些“外籍圈”,一旦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管理难度和潜在风险就不容忽视。
更现实的是,国际形势变化直接影响着这些“封闭圈层”的稳定性。过去几年,中日关系时有波动,尤其是在台海等敏感问题上,双方摩擦不断。每当舆论紧张时,网上总有人担心:如果发生突发事件,这些深度“抱团”的外籍社区会不会成为“管理盲区”?
![]()
日企掌控的重要行业信息,会不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当然,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过实际的安全问题,官方也从未有过“清查”或者“整顿”的计划,但管理难题确实需要正视。
多元共处下的本地利益守护
其实,在这些日本人圈层中,也不乏积极推动中日合作的友好人士。像古林恒雄这样的日企高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日经贸、文化交流,带动了不少本地人才的成长。
![]()
但更多的日本人,哪怕居住多年,依然对本地社会了解有限,甚至对国家政策和文化习惯缺乏认知。这种情况下,彼此间的误解和隔阂自然会加深,影响双方的交流和信任。
管理部门的态度也很明确。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外籍人员管理体系,比如加强居住登记,完善外籍子女教育、医疗服务,同时对外籍企业的行业准入和信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对于涉及敏感行业的外籍人员,审批流程更为严格,确保本地利益和国家安全不被侵害。此外,管理部门也加强了对外籍社区的应急管理,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有序处理,不影响社会整体稳定。
![]()
其实,外籍圈的形成并不是上海独有,全球大城市都面临类似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外籍人士既能享受便利,又能逐步融入本地社会,实现真正的“多元共处”。
在这方面,上海已经做了不少尝试,比如推动本地学校与外籍学校的交流,鼓励日企员工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举办多语种文化节等。这些努力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确实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让外籍人士感受到本地社会的温度,也让本地居民对“国际化”有更真实的体验。
当然,多元共处绝不是无限度包容。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全球人才和资源,但本地居民的权益和国家安全,始终是底线。对于外籍社区的管理,既要有服务意识,也要有底线思维。
![]()
比如在公共空间,中文标识必须是主导;在敏感行业,信息监管必须到位;在社区管理上,外籍和本地居民都要接受同样的管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上海的日本人社区,既是城市国际化的缩影,也是城市管理的新课题。我们不能只看到热闹的表面,更要关注深层的融合和协调。未来,上海会更国际化,但国际化的本质,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互相理解、共同成长。
也许下次你走在古北、虹桥,不妨试着和身边的日本邻居聊聊天,看看他们眼中的上海是什么样。或许这才是国际都市最真实的风景。
![]()
说到底,国际化不是自我隔离,更不是信息孤岛。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应该建立在规则、尊重与共融之上。
上海会越来越国际化,但谁都不能例外地遵守这座城市的底色和规则。这座城市的未来,属于每一个勇敢走出圈层、拥抱多元的人。你觉得呢?
参考:明查|中国成日本“移民”主要国家?在华日本人瞄准沪苏穗?——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