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再次发表惊人言论:我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依然是全球的希望,依然是世界的光辉典范
![]()
你有没有觉得,有些话从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嘴里说出来,怎么听都觉得有点不对劲,甚至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最近,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先生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地点就在他美国加州的家里。
![]()
老爷子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可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表态,真是把我给震住了:“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特意加了一句,说自己自从1962年入籍美国后,身份就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话一出,我愣了三秒,心想这可不是一个普通老人的怀旧感言那么简单。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事儿肯定跟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的大项目脱不开关系。
![]()
说白了,就是为了配合美国搞“芯片回流”的政策。
美国为了把台积电这尊大佛请过去,可是下了血本的。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光是《芯片法案》就给台积电批了66亿美元的直接补贴,外加最高5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里里外外加起来超过110亿美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你看,拿了人家上百亿的补贴,在人家的主流财经媒体上,声称这个国家是“光辉的典范”,这味道是不是立马就不一样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表达,这简直就是一场“商业表态”,一种高级的“人格担保”。
BB
但说实话,这笔“作业”写起来可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美囧”连续剧。
亚利桑那州的工厂项目,从宣布之初就状况不断。
先是成本蹭蹭往上涨,然后是熟练工人根本不够用。
台积电想从台湾派工程师过去支援,结果还被美国当地的工会给顶了回来,双方在媒体上吵得不可开交。
更让人头疼的是,原定的投产时间也是一推再推。
这哪儿是张忠谋口中那个“斯坦福和硅谷联动”的高效创新生态啊,这简直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真实写照。
B
面对这些困境,张忠谋先生那句“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就显得格外有深意了。
他这么说,恐怕不只是为了感谢美国当年对他的培养。
他当年确实受益于美国的科研体系和职业环境,从一个工程师一路干到德州仪器的全球副总裁。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他有美国情结,这在逻辑上是完全没问题的。
但现在,他更需要的是向美国人,特别是那些掌握着补贴大权的政客们表明心迹:你们的钱没白花,我,张忠谋,台积电的创始人,从根儿上就是“自己人”。
B
他强调自己1962年入籍后“别无其他”的身份,这话说得有多绝,就说明他要切割得有多彻底。
要知道,他一手创立的台积电,能发展到今天这个全球领先的地位,离不开台湾的资源、工程师红利,以及全球化市场的滋养。
可现在,为了配合美国的“产业振兴”政策,为了让这个天价投资项目顺利进行,他必须在身份上做出最彻底的表态。
他怕什么?
他怕美国人不信他,怕美国人觉得台积电终究是外人,拿了补贴还会跑。
所以,他必须站出来,用创始人的身份,用“美国人”的身份,来给这个项目背书。
B
其实,台积电赴美设厂,背后的战略考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虽然眼下困难重重,但靠近主要客户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苹果、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都在美国,靠近他们能更好地响应需求,优化供应链。
而且,在全球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今天,分散供应链风险,确保自身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也是台积电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这是一种在“去全球化”浪潮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调整。
B
张忠谋先生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全球化正在面临挑战,各国政府都在强调半导体供应链的本土化。
他清楚地知道,光靠效率和成本已经不够了,现在还要考虑“安全”和“自主”。
所以,台积电去美国设厂,也是在顺应这种大趋势,增强供应链的韧性,满足主要市场对本土制造的要求。
这与其说是他对美国“希望”和“典范”的由衷赞美,不如说是在复杂局势下,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的一个不得不的艰难选择。
B
但话说回来,这个“希望”是靠着几百亿补贴强行拉来的,这个“典范”在亚利桑那的沙漠里连招工都困难。
他说的,到底是他1962年入籍时的美国,还是2025年这个逼着他去建厂的美国?
他自己心里真的还分得清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