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全运会女单决赛落下帷幕后,在舆论场真正炸开的不是比分,不是王曼昱蝉联冠军的荣誉,也不是对孙颖莎惜败的惋惜,而是在研究蜕变升级版的王曼昱2.0,究竟改变了什么,能在三次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逆转世界第一孙颖莎,90后“聪明绝顶”的任浩教练到底教了王曼昱什么?
![]()
任浩,1995年生人,现年30岁
回顾王曼昱和孙颖莎决赛的整个对局,从开场的试探到后半段的对峙,都没有所谓的“神迹感”,更像一场双方互相拆招后形成的慢性反制,王曼昱选择把球往台内深处一压,逼着孙颖莎往前挪一步,再顺势展开反手拧拉的两条线,最终4:2的结果看,这个战术和打法是成功的。
![]()
对此战术和打法,国乒传奇球星张继科做了专业的解读:任浩训练王曼昱,其实就做了一件事,让王曼昱“软”下来,过去的王曼昱习惯上来就拧,力量足、线路狠,王曼昱本身打法就偏男性化,和张继科师出同门,但也更容易被熟悉她的人提前预判。
![]()
任浩在这一打法基础上,增加了摆短,以此致使对手上步靠近台面,然后通过霸王拧的力量和速度优势,打出劈长和大角度反撕,小小的一个摆短,既节省了王曼昱的体力,又增加了霸王拧的杀伤力和突发性。
![]()
这次决赛,王曼昱能多次大比分落后实现追分、反超逆转,就靠这种“太极式”打法,把节奏切得更碎,让孙颖莎在判断第一板时总要多想半拍,乒乓球的节奏就是这样,一旦犹豫,孙颖莎的前三板优势就不复存在。
![]()
更关键的是,台内球的走向决定了谁能先进入主动,孙颖莎的特长是快和冲,她需要空间和节奏来连续发力,一旦被摆短拉住脚步,她的第一板准备动作就会被迫压缩,力量出不来,落点也容易飘,这种微小的延迟在关键分像是逐步累加的“利息”,等到比分逼紧时就会产生更明显的反噬。
![]()
第三局10比8,孙颖莎手里握着两分优势,本来是能稳住的节奏,但王曼昱那个摆短的质量压得极狠,球贴着台沿过来,角度窄得几乎只留一条线,逼得孙颖莎只能硬挑一下,而后接着的反拉就像是顺着缝隙钻进来的一刀,这个回合不仅扳回比分,也直接把场面的情绪往王曼昱那边推了一格。
![]()
再往后看第六局更明显,王曼昱2比8落后这种状态下通常需要搏命一把,但王曼昱没有乱打,她还是靠摆短去拆对方的启动点,把孙颖莎的脚步引向台前,然后再用拧拉和劈长的节奏反往对手身后穿,这种战术需要胆子,也需要执行力,因为稍微摆浅一点就会被反压回来,可她每板都在控制线路和下旋量,像是把球压在一条窄轨道上,不让对手绕过去。然后就是连得8分,最终逆转拿下整场比赛。
![]()
这背后并不是某种“天降手感”,而是长期训练里的积累——今年几个关键比赛里,王曼昱已经把接发球体系做得更细,比如对陈梦时那种“摆短—劈长—再拧”的变化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决赛,她把所有东西都串成了套路。
![]()
从结果来看,从整场比赛细节来看,孙颖莎不愧是世界第一,王曼昱赢的艰难,4比2的比分不算悬殊,但真正的差距在细节里,王曼昱把自己擅长的节奏稳住了,让对手的优势区间被不断压缩,而孙颖莎虽然有爆点,但始终没找到连续进攻的流畅感,这不是状态问题,而是被对方的接发质量切断了连线,两个高手对着打,只要第一拍失去主动,后面的选择就会越来越窄。
![]()
舆论里有人把这场球解读成“经验压住冲击力”,也有人认为双方实力接近只是当天状态不同,但名宿邓亚萍说的更直接,顶尖高手的对决,不是靠一板力量分胜负,而是靠谁能把对手的节奏拧歪半寸,这次是王曼昱做得更细,她用看似简单的摆短把对抗拆成了自己能控制的形状,比分的走向也就顺势站在她这边了。
![]()
总结起来,这场决赛没有神话成分,也没有“命运剧本”,更没有所谓的胜负,孙颖莎依然很强,王曼昱也在进步,国乒有此两人,洛杉矶奥运女单冠军谁敢相争,王曼昱孙颖莎两人实力本就伯仲之间,只是这次王曼昱做的更细,只是王曼昱再不断升级,而孙颖莎没有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