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垣图志
孝感,别称孝城、澴川;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
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将安陆县东境分割置孝昌县(今孝南、孝昌)。
![]()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讳,改孝昌为孝感县,孝感因之得名,沿袭至今
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将县治迁至澴河镇(今孝感市城关镇),并开始筑城。
![]()
孝感县城在元代称为古澴河镇,又称首善镇。清光绪《孝感县志·营建志·城池》史志记载,孝感城区作为县治,始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宋元交替之年)。 县城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依澴河而建,原为泥土夯实的土城,周长一千二百丈(约4000米),高两丈(约6.7米),阔一丈五尺(约6米)。城开四门(朝阳门、时熏门、迎祥门、拱辰门),非常简陋。
![]()
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由土墙改建为砖墙,增设文昌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增设的小东门,此时的城墙共有六个城门:朝阳门(大东门)、复旦门(小东门)、文昌门(学门)、时薰门(南门)、迎祥门(西门)、拱辰门(北门)。 从明末到清代,孝感城屡遭战火,先后被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的军队十余次破坏。加上临近澴河,频受水灾,孝感城墙屡毁屡建,屡建屡毁。
![]()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代,武昌城封锁达三月之久,城内饿死三万余人,惨不忍睹。因群情激愤,战后拆除了武昌的许多城门,修建了马路。此事对近在咫尺的孝感产生了重大影响。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长廖磊率部进驻孝感,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即与湖北省政府商议,拆除孝感城墙,修建马路。随后,成立了“孝感拆城委员会”,孝感人梁克成任拆城修路工程局局长,负责拆建工作。拆城共投入军民2000余人,历时3个月。
城墙拆完后,利用其坚实的城基,在上面建造了马路。古城6座城门的名字作为路名留存下来,它们分别是:西门外街、南门桥、大东门外街、小东门、北正街。
90年代初,孝感借助承办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之机,把已投用60多年、用城墙砖修筑的马路改建成了环城路。
![]()
环城路大概范围
上图中的几条孝感老街: 解放街由宪司街与天灯街组成,是孝感最古老的街道之一,长度约150丈。宪司街,得名于县衙,是县城最古老的街道。宪司,作为掌管、执行、监督国家宪典、宪章的官衙,其所在地的街道因此被命名为宪司街。这条街道西起城墙脚下的城隍庙,东至天灯街头,见证了孝感县城的沧桑变迁。 中山街旧名分司街,1946年更名,长126丈,是科举贡院所在。在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分司街这一名称变更为中山街。这条街道南至北全长约为126丈。试院,坐落于街道的中段。 府前街前身为鼓楼街,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鼓楼街这一名称变更为府前街。 新华街原为东河街,是孝感儒学所在地,亦曾为群众集会场所,孔子庙的遗迹尚存。建国后,东河街的名称变为了新华街。 北正街自明正德十年以来一直是商贸繁盛之地,这条以城门方位命名的街道,自明正德十年(1514年)北城门开辟后便应运而生,全街长约135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