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急诊室响起了急促的平车声。59岁的郑大叔被家人抬进来时,脸歪嘴斜,说话含糊,右手右脚完全使不上劲。CT提示急性脑梗,情况紧急,我当机立断启动溶栓流程。
这不是我那晚唯一接诊的脑梗病人,短短4小时内接连来了3例类似情况。每一个都在发病前几天有过胸闷、头晕、手麻的表现,却都以为是累的。可真相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两个血液指标的异常,才是他们共同的隐形杀手。
![]()
高同型半胱氨酸,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正在悄悄伤害成千上万中国人的血管。它是一种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会被体内代谢酶迅速清除,但如果缺乏维生素B族,特别是叶酸及B12,它就容易在血液中积聚。
当它的数值超过15微摩尔每升,我们称之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简称高同型血症。这个状态会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诱发心梗、脑梗。
2021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在脑卒中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75%。
这意味着,四个脑梗病人中,至少有三个和这个指标脱不了干系。它让血管内皮变得粗糙、易损,
![]()
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小血栓,一旦脱落,就像堵塞管道的水泥块,冲向脑部或心脏,后果难以挽回。
另一个更为常见,却同样被忽视的指标,是甘油三酯。相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更具隐蔽性,它的升高不会引起头痛、胸闷,但却在悄悄加速血管脂肪沉积。
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甘油三酯水平每升高1毫摩尔每升,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21%。而在长期控制在2.3毫摩尔每升以上的人群中,10年内发生心梗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近3倍。
我曾接诊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体检报告中甘油三酯高达3.5,但总胆固醇正常,他并未重视。三个月后,他在跑步机上突发心梗,心电图提示前壁广泛性梗死,紧急放支架后才捡回一命。
![]()
他懊悔地问我:“为啥医生总是说胆固醇,却没人告诉我甘油三酯也这么重要?”我告诉他,这两个指标,一个像明火,一个像阴燃的火星,后者更容易在不经意间引燃整片血管的森林。
研究发现,高甘油三酯不仅与心脑血管病高度相关,还可能诱发胰腺炎。当甘油三酯超过11毫摩尔每升时,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急剧上升。
这种炎症发作快、死亡率高,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我们在ICU中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年轻人,长时间高脂饮食、无运动,甘油三酯高得惊人,却毫无症状,直到胰腺爆发,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
![]()
更令人警觉的是,这两个指标的升高往往相伴而生,形成动脉硬化的“双重打击”。高同型半胱氨酸让血管壁变脆,高甘油三酯让血管腔变窄,一硬一堵,血流变得不稳定,
极易形成不稳定斑块。这种斑块一旦破裂,不论是在颈动脉还是冠状动脉,都会迅速触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
2023年《柳叶刀·区域健康》发布的一项中国人群队列研究追踪了近10万人,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甘油三酯共存者,其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6倍。
这组人群在40岁以后风险陡增,男性更为明显,尤其是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很多才四十出头,就已出现轻微脑梗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在临床上,我们越来越重视这两个指标的早期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控制相对明确,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B12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
国家已经将叶酸补充纳入高危卒中人群的防治指南,尤其是有家族史、抽烟、长期饮酒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长期维持补充,目标是将其控制在10微摩尔每升以下。
高甘油三酯的控制更依赖生活方式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靠“管住嘴”。从药物角度,贝特类药物、烟酸衍生物、鱼油制剂等都有明确疗效。
对于甘油三酯超过5毫摩尔每升的患者,强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启动药物治疗,防止胰腺炎和心梗风险的叠加。
![]()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没有症状就很健康。但心脑血管病往往是“沉默杀手”。超过70%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发作前没有明显预兆。他们的血管可能早已暗藏危机,只是一直没有堵到“临界点”。等真正发病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窗口。
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是,这两个指标的异常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在门诊接诊的30岁以下高甘油三酯患者逐年增加,不少是白领、程序员、司机等久坐人群。
一位26岁的快递小哥,甘油三酯6.8,叶酸严重缺乏,检查发现颈动脉已经有早期斑块。再这样下去,不出五年,他极可能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一批脑梗患者。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的体检报告往往只标注“正常/异常”,而不提示风险趋势。很多人甘油三酯在2.0左右、同型半胱氨酸在12~14之间,虽然未达“异常”标准,但已处于高风险临界点。
![]()
真正的预防,不是等指标异常才干预,而是从临界值开始逆转趋势。就像我们不会等油表归零才去加油,而是看到快没了就行动。
有些患者会担心长期服药对身体有害,其实真正有害的,是无视这些指标带来的慢性损伤。动脉硬化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天内堵死。它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慢性积累,而每一次忽视,都是在给未来埋雷。我们现在做的每一项干预,都是在延迟这颗“炸弹”的爆炸时间。
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往往预示着全身代谢状态的紊乱。高甘油三酯常与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内脏肥胖相关,
而高同型半胱氨酸则可能提示维生素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如果我们忽略这些警示信号,可能错失早期发现糖尿病、甲减甚至肿瘤的机会。
![]()
我常跟患者说,身体不是机器,坏了换零件就行。它更像一棵树,根系(代谢)出了问题,枝叶(血管)再美也会枯萎。
高甘油三酯和高同型半胱氨酸就像根部的虫蛀,不疼不痒,却能毁掉整棵树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不是等果子掉光再修枝,而是尽早护根、养根。
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监测这些早期指标,也让我们有药物、有手段去修复血管、改善代谢。但选择是否重视,
仍然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心梗脑梗,不是命运安排,而是生活方式和生物指标的合谋。只要你愿意看懂化验单上的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它们就能成为你健康路上的“预警灯”。
![]()
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马拉松。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指标,往往藏着最深的隐患。愿你在下一次体检时,能多看一眼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也愿你不必在急诊的推车上,才开始后悔当初的忽视。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1):4-1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0):865-900. [3]赵冬,等.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5):427-433.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