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靠“卖圈子”赚了6000万的普通人:赚大钱的逻辑,从来不是“卖货”》
2019年,我在一个行业峰会上认识了老周——彼时他刚辞掉互联网公司的总监职位,揣着30万积蓄,说要“做个小圈子”。
当时我笑话他:“你这是把职场人脉变现?最多赚点茶水钱。”
但去年再见到老周,他开着百万级的SUV,办公室在CBD顶层——他做的“制造业老板私董会”,一年会员费15万,收了400多个会员,光年费就赚了6000万。
老周递过来一杯茶,笑着说:“普通人赚大钱,从来不是靠‘卖便宜货走量’,是靠‘扎进有钱人的需求里,做别人进不来的事’。”
一、别再盯“9.9包邮”了:高门槛的“圈子生意”,是普通人的“快车道”
老周的私董会能做起来,是踩了“低价陷阱”的坑踩出来的。
辞职前,他试过做“制造业供应链课程”,99元一节,直播时最多有2000人看,但算下来——流量费花了8万,客服工资3万,最后净利润才不到2万。
“那时候我才懂,”老周往茶杯里续了水,“靠低价凑量,就像用勺子舀海水——看着人多,实则全是泡沫,赚的钱还不够填流量的窟窿。”
他转向做“私董会”,是因为一次饭局:席间有个工厂老板抱怨“找不到靠谱的原材料供应商”,另一个老板接话“我有渠道,但怕质量不稳定”——老周忽然意识到:这些老板缺的不是“99元的课程”,是“能直接对接资源的圈子”。
他花了3个月,把自己积累的20多个制造业老板拉进群,定了“一年15万会员费”的规则:
- 每周组织一次“资源对接会”,帮会员牵线原材料、渠道商;
- 每月请行业专家做“政策解读”,比如“环保新规对工厂的影响”;
- 每季度组织一次“企业互访”,让老板们学同行的管理经验。
第一个月,只有3个人交钱;第三个月,会员涨到了27个——因为有个做五金的会员,通过圈子对接了汽车厂商的订单,一年多赚了2000万。
“现在我的会员里,有一半是老会员推荐来的,”老周说,“他们愿意花15万,不是买‘课程’,是买‘能赚钱的机会’——这才是高门槛生意的本质:用稀缺资源换高价值回报。”
二、给大企业“赌业绩”:赚“增长的钱”,比收“服务费”香10倍
老周的朋友老陈,是另一个“赚大钱”的典型——他靠给企业做“对赌服务”,两年赚了8000万。
老陈以前是广告公司的策划,帮企业做推广,收“10%的服务费”——但客户总抱怨“花了钱没效果”,老陈的公司也一直不温不火。
转折点是2020年,他接了一个母婴品牌的推广单:对方年销1亿,想做到3亿,但没钱付服务费。
老陈咬了咬牙,说:“我不收服务费,帮你做全平台运营,多赚的钱我分30%。”
他带着团队驻扎在客户公司:优化产品详情页,把“纯棉尿布”改成“医护级防红臀尿布”;对接主播资源,把客单价从59元提到99元;甚至帮客户谈下了超市的进场渠道。
一年后,这个母婴品牌的年销冲到了5.2亿——老陈分了1.26亿,直接买了套市中心的别墅。
“收服务费是‘一锤子买卖’,”老陈跟我喝酒时说,“但赌业绩是‘绑定增长’——客户赚的越多,你分的越多,而且这种模式有‘门槛’:没成功案例的人,不敢跟企业赌;没真本事的人,赌了也赢不了。”
现在老陈只接“年销1亿以上”的客户,签“对赌协议”:帮客户把业绩翻2倍,分25%的增长利润——去年他接了3个客户,光分成就拿了4000万。
三、绑定“有钱人家”:做“一辈子的生意”,比“单次成交”稳得多
我表姐林姐,做高端留学移民,现在一年净利润超5000万——她的逻辑是“绑定一个家庭,赚10年的钱”。
林姐一开始只做“留学申请”,收10万服务费,但客户办完留学就没了下文,她得一直开发新客户,累得像陀螺。
改变是从一个客户开始的:2018年,她帮一个老板的儿子申请到了斯坦福,老板问她“能不能帮孩子办个美国身份?”——林姐帮他办了EB-5移民,收了50万服务费。
后来这个老板又找她:“孩子毕业了,能不能帮他找个华尔街的实习?”“我想在洛杉矶买套房,你有没有靠谱的中介?”“我妈有糖尿病,美国有没有好的医院?”
林姐慢慢发现:有钱人家的需求是“连锁的”——留学、移民、资产配置、医疗、子女就业,这些需求能绑10年甚至更久。
她把业务拓展成“家族服务套餐”:
- 基础服务是“留学+移民”,收50万;
- 增值服务是“海外资产配置”,拿1%-3%的佣金;
- 延伸服务是“家族税务规划”“高端医疗对接”,每笔收几十万。
现在她服务着30多个家庭,每个家庭每年给她贡献100万以上的利润——“这些客户信我,是因为我能帮他们解决‘隐私+稀缺资源’的问题,”林姐说,“比如帮客户孩子进藤校,我能拿到内部推荐名额;帮客户做税务规划,我有华尔街的会计师资源——这些东西,不是谁都能拿到的。”
四、“垄断”垂直流量:你掌握了客户,就能“躺着赚钱”
我认识的一个房产中介老杨,靠“垄断学区房流量”,一年赚了7000万——他的逻辑是“把客户攥在自己手里,让房东和开发商来找你”。
老杨以前是链家的中介,卖一套房赚2%的佣金,但竞争太激烈,一个月最多卖2套房。
2019年,他辞职做了个公众号“北京西城学区房指南”:每天更新“学区政策解读”“热门小区成交价”,还做了个“学区房数据库”,能查近3年的成交记录。
他把SEO做到了极致:只要有人搜“西城学区房”“北京最好的小学”,他的公众号就能排到前3——不到一年,公众号涨了10万粉,全是想买房的家长。
现在,西城的房东想卖学区房,得找老杨:“你帮我推广,我给你5万推广费”;开发商的新楼盘想打学区房概念,也得找老杨:“你帮我引流,一套房给你20万佣金”。
去年,老杨卖了150套学区房,光推广费和佣金就赚了7000万——“以前我是求着客户买房,现在是客户求着我推他们的房,”老杨说,“流量就是话语权,你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客户,就能‘躺着赚钱’。”
五、赚大钱的3条铁律:别用“蛮力”,要用“巧劲”
老周、老陈、林姐、老杨,这些“赚了5000万以上”的普通人,都踩中了这3条规律:
1. 赛道选“有钱人生意”:别在“菜市场”里抢馒头
老周做制造业老板的生意,林姐做高净值家庭的生意,老杨做学区房家长的生意——这些赛道的客户,“愿意花钱买稀缺资源”,而不是“盯着9.9包邮的东西”。
就像老周说的:“在菜市场摆摊,累死也赚不到5000万;但在‘有钱人的需求池’里捞金,一次就能赚别人几年的钱。”
2. 模式做“高门槛+长期绑定”:别做“一锤子买卖”
老周的私董会,门槛是“15万会员费+企业老板身份”;老陈的对赌服务,门槛是“年销1亿以上+敢签对赌协议”;林姐的家族服务,门槛是“50万基础服务费+高净值家庭”——这些高门槛,能过滤掉“只占便宜不付费”的人,也能让客户更珍惜你的服务。
同时,他们都在做“长期绑定”:老周的会员一年一续,林姐的家庭服务绑10年,老杨的流量能持续变现——“一次成交赚1万,不如绑定10年赚100万”,这是赚大钱的核心逻辑。
3. 靠“稀缺资源”赚钱:别拼“体力”,要拼“不可替代性”
老周有制造业的资源,林姐有海外的稀缺名额,老杨有学区房的流量——这些东西,不是谁都能拿到的。
“赚大钱不靠‘我比别人更努力’,靠‘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老陈说,“比如帮企业做增长,我有‘能把年销1亿做到5亿’的案例;帮客户孩子进藤校,林姐有‘内部推荐名额’——这些‘不可替代’的东西,才是你赚大钱的底气。”
结尾:普通人赚5000万,不是“不可能”,是“方法不对”
老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别用蛮力,要用巧劲”——这也是他赚6000万的核心。
很多人觉得“普通人赚5000万是天方夜谭”,但老周、老陈、林姐、老杨,都是从“月薪几万的普通人”过来的——他们的区别,是没在“低价走量”的赛道里耗着,而是找到了“有钱人生意+高门槛模式+稀缺资源”的结合点。
就像老周说的:“赚大钱的逻辑,从来不是‘卖更多的货’,是‘帮更有钱的人解决更难的问题’——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事,就能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如果你现在还在“9.9包邮”的赛道里挣扎,不如停下来想想:你所在的行业,有没有“有钱客户的稀缺需求”?你能不能拿到“别人没有的资源”?
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你离赚大钱,就不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