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新东方成立32周年之际给员工发了封公开信,网上却出现各种嘲讽。“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成了很多人批评俞敏洪的理由。评论里不少人称无法共情。
评论里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新东方员工很难说。无法共情或许是真的,但“老板在南极,员工在加班”的说法却很滑稽,老板不是纯粹在南极玩,俞敏洪也是一大把年纪到处跑在为新东方直播。如果俞敏洪只是单纯出去度假游玩,也不会发这种公开信。
大概率俞敏洪是为了这封公开信“冰雪中的坚守”主题,才选了南极,来呼应新东方32周年的历程和现状。不会有人真的以为俞敏洪这样身价几百亿的富豪,去一趟南极只是为了在朋友圈、公开信里给员工炫耀吧?
![]()
对普通人来说,去一趟南极花费不菲,但对富豪们来说,去南极花这十几万块钱,和他们去纽约、伦敦出差没什么区别。
员工们要是真的纠结无法共情就有点矫情了。腾讯员工能和马化腾共情吗?京东员工能和刘强东共情吗?美团员工能和王兴共情吗?
普通员工一辈子收入,都不够大老板们一天赚的,没什么可共情的。感觉俞敏洪现在这么招黑,跟董宇辉可能有很大关系,丈母娘们不愿意放过俞敏洪的话,俞敏洪无论做什么评论里都是一大片冷嘲热讽。
另一方面,新东方员工也没什么可卖惨的。现在教培卷土重来,教培的收入水平比互联网大厂员工都高。随便在网上看看评论,就能知道教培老师们的收入绝对是职场天花板了。
现在顶级名校,清华北大复旦毕业生就业单位里,除了升学、选调公务员、大型金融机构、央企,就是教培行业了。偶尔加个班有什么可说的?要是收入低还每天过度加班,拿来骂俞敏洪还说得过去。
![]()
企业家这种公开信以前都很正常,不止民企,国企老总们也喜欢每年或者公司重要纪念日发这种公开信。本意是纪念和激励,是企业的一种仪式感沟通。但俞敏洪这次受质疑后,其他企业家发公开信以后应该会谨慎一点。
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过了高速增长阶段后,员工可能对管理层的期待更为务实。更关注实际的激励、清晰的前景以及对他们工作压力的体认。
员工如果感到当下的付出与回报,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认可不匹配时,一封从遥远南极发来的、充满个人化抒情和宏大叙事的信件,就容易引发反弹。
这个事件也给当前企业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或者激励员工时提供了反思。高层在树立愿景、强调精神价值时,需要更多地考量员工当下的真实处境和核心关切。沟通的基调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当代职场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更看重真诚、平等、务实的沟通。“仪式感”需与“实质关怀”结合。形式上的仪式感(如在特殊地点发信)若没有与员工能真切感受到的实质关怀(如公平的薪酬、合理的工时、成长的机会)相结合,就容易显得空洞,甚至产生距离感。
一个组织内部存在不同反馈声音是正常的。新东方文化中本身有一定包容度,比如之前鼓励员工创作“吐槽歌” 。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听取不同意见,化争议为改善管理的契机,也是一种智慧。
俞敏洪南极公开信引发的风波,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当下职场环境中,传统的、带有较强个人英雄主义和情怀叙事式的企业家沟通方式面临的挑战。
它反映出员工期望一种更平等、更务实、更能体现对其个体付出予以承认的沟通方式。俞敏洪等老一辈企业家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