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中方高层将前往莫斯科,出席上合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
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证实了这个消息。
这也就是说,上合组织10国代表将在下周齐聚一堂,包括2024年刚加入的白俄罗斯,这是其首次以成员国身份亮相总理级磋商。
其实就在10天前,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才来了中国一趟。
![]()
为期两天的访问不长,但行程却是满满的,成果也不少,与中方签署了涵盖能源、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的多项合作文件。
那么短短10天内,从北京到莫斯科,中俄高层如此密集的互动,背后到底在释放什么信号?
很简单,中俄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多边合作才是王道,霸权和单边主义在如今早已寸步难行。
看看中俄总理会晤达成的成果就知道了。
能源领域,两国不仅推进田湾、徐大堡核电站建设,还拓展到氢能、碳捕集等新领域。
互联互通方面,跨境铁路运输能力加速提升。
![]()
人文领域,“中俄文化年”和互免签政策正让两国民众越走越近。
但这些双边成果,难道只限于中俄两国受益吗?当然不是。
作为上合组织的核心成员国,中俄的合作方向,往往就是多边合作的“风向标”。
2024年,中俄贸易额高达2448亿美元,其中95%已实现本币结算。
这种成熟模式,正在为上合组织推进区域金融合作铺平道路。
更关键的是,上合组织10国齐聚的格局,本身就承载着“双边打底、多边扩容”的逻辑。
去年加入上合的白俄罗斯,工业基础与上合国家天然互补。
中白“巨石”工业园已经吸引中国中医药企业入驻,而天津与白俄罗斯签订的友好园区协议,正将中俄合作模式复制推广。
![]()
除了新成员,现有合作框架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务实属性。
这些成果,都源于中俄在数字转型领域的先行探索。
那么,双边合作要如何有效带动多边扩容呢?核心就在于找准各国利益的交汇点。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互补性,恰好契合了上合国家的共同需求。
俄罗斯的油气资源、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十分默契的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转型需求形成了完美闭环。
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巴基斯坦苏吉吉纳里水电站等项目,都已经成为上合绿色合作的标杆。
![]()
而此次会议,或许有望推动建立跨境电力联网和绿电交易机制,让能源合作从双边项目升级为多边网络。
经贸领域更是如此。
中俄成熟的本币结算体系正向上合组织推广,72%的成员国民众支持扩大本币支付份额。
中国对其他上合成员国的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超过400亿美元,投资方向从传统基建拓展至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新兴领域。
这种“中国投资+本地需求+中俄经验”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成员国认可。
即将召开的上合总理会,其实早就明确了“务实成果”的导向。
![]()
综合来看,此次会议可能将重点推进三项成果。
一是签署区域贸易便利化补充协议,进一步降低10国间的贸易壁垒;
二是设立上合组织绿色项目专项基金,为多边新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明确上合开发银行的出资比例和运营规则,为多边合作提供金融保障。
而这些成果,最终都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对企业而言,本币结算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跨境交易成本。
对民众来说,跨境旅游便利化和农产品贸易增长,也能丰富生活选择,提高生活质量。
![]()
至于各个国家,也将因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从米舒斯京访华到中方高层赴俄参会,10天内的中俄高层互动是积极的,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尤其是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下,中俄这种坚如磐石的合作以及互信,可遇而不可求。
中俄双边共识为基础,上合多边平台为载体,10国务实合作為目标,这场莫斯科会议,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具体的项目和明确的共识。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种“双边打底、多边扩容”的合作模式,正在为区域发展注入稳定动力。
![]()
而即将达成的各项协议,终将成为上合组织务实合作的最佳典范。
毕竟,合作的真谛,从来不是谁依附谁,而是彼此成就、共同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