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知识的繁荣与危机

0
分享至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撰 文|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的《知识的繁荣与危机》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正在经历怎样的变迁?对此我认为,当知识经由网络连接起来,既会造成知识的空前繁荣,却也可能带来知识的空前危机。

我们可以把连接之后的知识概括为“网络化知识”。网络化知识有这样几个特性:首先是丰富性。网络上能够接触到的东西之多,超乎往昔时代我们的想象。以大家最熟悉的一种知识载体——图书为例,单是一个谷歌图书项目,就已经扫描了超过4000万本书,查找图书变得比在床头柜上找书还要方便。谷歌图书计划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在线人类知识体系,而网络最终将囊括当前图书馆中的绝大部分书籍,只有一些特别私人的或者难以数字化的除外。

这还仅仅是一道“开胃菜”。只有加上目前已在网上的内容,才可以称得上“丰富”。据统计,到2025年1月,全球网站数量约为12亿左右,其中约16%~17%处于活跃使用中。搜索引擎的可索引网页数量近40亿,这还不包括未被谷歌等索引的网页。更有甚者,Internet Archive的Wayback Machine存档了超过9160亿个网页(截至2024年11月),这反映了大量历史网页的保存。

能够同谷歌图书相媲美的另外一个伟大的知识产品是维基百科,以英文版为例,免费向全世界提供超过700万个词条。相形之下,2012年停印的《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总计32册,仅收入不到4万词条,买一套要花1000~3000美元。不仅如此,维基百科还是多语种的,总计包含6500万超过300种不同语言的词条,有84.6亿次年浏览量和16.9亿独立访问者。

其实我并不需要列举更多的关于知识膨胀和信息超载的数字,我们这类人猿目的小小脑袋,没有办法理解这样庞大的数字,只能依靠类比。比如,如果每分钟读一条英文维基百科条目,那么,700万个条目,将需要连续十几年全天候24小时才能读完。假设每一条目印成一页纸,这些条目足够铺满整个大型足球场数百层。


知识的民主化

但是我们也没必要非得有个形象的认识,我们观察到的知识的变化,并非只有信息数量的大规模增加。更关键的事情是知识门槛的降低。这可以称之为“知识的民主化”,即普通人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如此轻易,导致知识普及到整个社会之中,而不仅仅面向特权精英,如历史上的神职人员和学者。

印刷机是知识民主化的早期步骤之一,它使得书籍得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继续在知识民主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大众提供免费、平等的信息获取渠道。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知识民主化的新引擎,它通过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令知识可以跨越地域、时间和社会阶层的限制被更广泛地利用。这样的发展表明,知识民主化不仅是一项历史进程,更是在技术推动下不断演化的社会实践。

例如,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实时的参考工具,条目可以在事件发生后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被更新,反映最新的知识、新闻和研究成果。它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和贡献内容,形成不断完善和扩充的知识库。它不是静态的印刷品,而是一个“活百科”,随时随着世界变化而演化。


知识的过滤

知识的丰富性造成了一个结果,即知识权威的转移。人类的知识一直在增长,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个远远超出我们大脑处理能力的世界呢?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把水流关小,我们就控制住了消防水管;同理,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过滤方法,以对越来越多的信息加以控制:

我们有一个复杂的编辑过滤系统,大多数人写出来的东西被它过滤掉而不能发表;我们有一个复杂的管理者过滤系统,大多数发表的东西经它过滤后,未能出现在当地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架上;我们还有一个复杂的专业过滤系统,大多数人都在某一系统中,被过滤得不知道别的过滤系统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能够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导生物,全赖于我们创造出的这些复杂的过滤系统运转良好。然而我们也付出了隐形的代价:我们把知识的门槛定得太高了。

一些旧式的知识机制,比如报纸、百科全书、教材等,其权威性来自于它们为其他人过滤信息这一事实。现在我们通过知识的民主化降低了门槛,但同时很难避免某种程度的绝望,因为传统的权威失去了力量,而新的过滤技术、新型的权威机制,却还没有完全定型。

我们正在实验的技术主要可分为两类: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分别通过技术规则和人际关系来筛选和组织信息,尽管大部分我们使用的工具其实是结合了两者。算法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处理能力,从浩瀚星云般的数据中寻找出答案。而社交工具则将我们朋友们的选择作为指南,帮助我们寻找到感兴趣的东西。

这两种新型的权威机制,各有各的问题:比如算法过滤存在算法黑箱以及剥夺我们的选择权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是我们的新的过滤器,知识的权威就从遥远的专家那里,转移到了我们所熟悉、所喜欢、所尊重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上,这同样也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过滤气泡、极化效应等,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把相异的观点有效地排斥在外。

当前我们努力尝试将两者结合,以实现知识过滤的效率、精准性与社会合理性的平衡。知识过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与认知问题。知识过滤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技术效率、社会合理性和认知可接受性,以保障信息的多样性和获取的公平性,并避免认知偏差。


知识的未决性

即便如此,我们还会遭遇一个窘境:每次上网都会遇到如此多的信息。这告诉我们,不管再怎么利用社交网络、再运行什么新奇的算法,也没有一个过滤器能够给我们提供恰好是我们需要的全套知识。因为,好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而不好的东西也太多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那些愚蠢可笑的观点堂而皇之地提出来,“严肃认真”地被讨论;而那些严肃认真的观点,却可能被视为愚蠢可笑而得不到重视。作为一个网络使用者,你一定不会认为,网络让自己变笨了,但是你会相信,看起来它的确让一大群其他用户变笨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网络讨论中动辄指斥别人“脑残”的原因。更何况,考虑到人类固有的一种认知偏误——“自我中心偏误”,也就是把自己想得比实际更高明的倾向——有很大可能我们自己其实也变笨了。

由此我们来到网络化知识的一个听上去不那么美好的特性,我称之为未决性:在网络上的时间越多,得到的证据越多,我们对任何问题达成一致,将成为永远不可能之事。不论何种观点,网络上都有人不赞成。就算有很多人同意,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所有人都同意,除非是在一些最无趣的事实上。正如信息超载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事实,同样地,另一个事实就是:分歧永远存在。

一方面,就连那些我们最深信不疑的观点,也可能是禁不起辩论的;另一方面,你很清楚地知道:有些人,你无论拿出多少证据,都无法说服他们。所以,网络辩论的一条金科玉律据称是:“千万不要跟傻缺争论,他会把你拉到他的水平上,然后用他的经验打败你。”这条法则,还有一个更文雅的说法叫做: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就是温伯格在书中谈到的“大到不可知”(too big to know)的问题:有太多的知识,是我们不可能全都知道的。今天,可用“事实”的数量大增,本身就会使人对真相产生愤世嫉俗的态度。

有些人是装睡,而有些人是真睡,因为我们有大量证据显示,网络更加强化了论辩双方本来的立场。所有人都更有可能相信确认他们已有意见的“事实”,并驳回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事实”。这是人类另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误也即“确认偏误”——我们关注、寻找、诠释、记忆信息的方向多半是能确认自己成见的方向,同时我们对不同的可能性只给予不成比例的考虑。由此会出现态度极化(不同的各方接触到相同的证据,分歧却由此变得更加极端)、信念坚持(即使被证明为假,依然坚持原来的信念)、不合理的首因效应(更多地依赖在一系列信息中最早接触的信息)等一系列偏颇。

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知识的繁荣,但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知识的危机。在知识的危机面前,我们甚至连知识到底是什么都无法完全达成一致,遑论解决方式了。一种最坏的结果,就是温伯格所形容的:“网络代表了粗鄙者的崛起,剽窃者的胜利,文化的终结,一个黑暗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的主人是那些满目呆滞的习惯性的自慰者,在他们眼里,多数人同意的即是真理,各种观点的大杂烩即是智慧,人们最乐于相信的即是知识。”


文化脉动的喜悦

不过,我本人对知识的前景并不悲观。事实上,一切对于互联网的指责,无论是认为网络使我们变浅薄了,还是把互联网看成一堆未经把门的谣言、流言与谎言的集合,其实都难以遮蔽我们面临网络化知识时的那种文化脉动的喜悦。知识不仅仅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术期刊里。它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大脑里。知识现在具有了网络的属性,而这一网络,不仅存在于商业、政府、媒体、博物馆、图书馆中,也存在于人们随时随地沟通的想法中。

知识从匮乏到丰裕,给我们造成了困扰,但解决困扰的方法,也正蕴含在知识的网络化之中。

第一,让我们进一步开放知识通道。

当学术期刊收取每年数万美元的订阅费时,它们已经变成了获取知识的障碍,而非动力。所以才会出现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这一运动是学术出版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旨在让学术研究成果免费、无限制地向公众开放。其核心理念是:知识不应被高昂的订阅费或版权壁垒阻隔,而应普惠于所有人,包括学者、学生、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公众。

开放获取的核心特征是:免费访问,读者无需支付费用即可在线阅读、下载和分享论文;版权友好,通常采用开放版权许可(如Creative Commons CC BY),允许合理使用和再分发;立即发布,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即可公开,不需等待订阅期刊的限制。

在开放获取的新时代,让我们确定这样的思路:在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之前,版权作为一种暂时的必要限制,应该只在一段合理的期限内存在。在激励创作者和为受教育和有创造力的公众提供公共品之间,需要取得合理的平衡。

我们现有的机构,在数个世纪以来,已经创造了如此之多的知识。如果不把它们全部放到网上,实在是一种悲剧。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大学,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的开放式课程项目,将课堂视频、教材讲义和多媒体资源免费传到网上。

科研机构、政府实验室和国际组织应提供可访问的数据集,促进二次分析和跨学科研究。在数据共享方面,应通过制定数据格式标准和元数据规范,提高数据可用性。推进开源科学软件,例如科研工具、统计包和模拟平台等通过GitHub这样的开源网站共享,促进全球协作。

在公共文化机构方面,建设数字图书馆,将馆藏文献、手稿、古籍、影像资料数字化并提供在线访问。开发联合目录与搜索平台,如WorldCat,实现跨馆检索和资源共享。博物馆和档案馆应推出在线展览与数字档案,将藏品照片、3D扫描、历史文档开放浏览,并通过Creative Commons等许可允许教育、研究和非商业性再利用。

第二,让我们链接一切。

网络建立在人类的慷慨精神上。如果每个网站都吝惜自己的对外链接,网络也就不成其为网络了。以此来看,网络反映了我们更好的社会本性。同时,知识向来是在一种情境下产生的,这种情境又由某种形式的网络发展而来,并且通过某种形式的链接得以维持。在这个意义上,APP应用模式是反动的,因为它违背了网络的精髓,也就是链接。

我一向认为,互联网依赖于我们对知识和连接的贪心,也依赖于我们在网上令人惊讶的慷慨行为。我们在网上显示出无私的利他主义:在问答服务中消耗我们自己的时间为陌生人提供建议,或者为了丰富其他人的知识,而匿名提供维基百科的词条。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有关未来互惠的期待。在网上交朋友和信任陌生人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人格特质。通过放松我们对陌生人的怀疑,和表现出无私的行为,我们分享自己的资源,并获得对更多资源的访问权。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层面的连接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只关心自己身边的最熟悉之事的倾向,但这种理解不应该以古老的地理方式为基础,即认为我们自己是地图上的圆心,地图以我们为半径辐射出去。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理解成一帧网页,通过链接和这个世界相互渗透,让我们获得意义,令我们有事可做,使我们妙不可言。

第三,让我们致力于让网络更加智能。

在网络诞生之前,诸如大学这样的机构,把人们放进同一个空间之中去发展思想,界定了何为知识的标准,并且提供了资质以便让人们相信那种知识。可是,传统机构的力量所在,同时也是它们的弱点所在。它们将所有的知识者聚在一起,但是没有几个申请人能够进入。机构隔绝了外界,同样也孤立了思想。即使我们称其形成了“思想流派”,其实它更像回声室。

在另一方面,网络那种近乎野蛮的连接性,对机构划定的经营范围毫无敬意。网络不会摧毁所有的机构。相反,机构正在更加深入地嵌入到网络中。而且,网络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机构,可能不可避免地,拥有和传统机构同样的弱点。如果网络想成为知识的新的基础设施,那么它就必须利用好所有现存的机构发展出来的知识。

温伯格谈到,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已经不是站在前边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将其与外界相连的这张网。知识现在具有了一种网络的属性,不再只是了解某事的个体,不再只是包含知识的物体,不再只是促进知识的传统机构。所以,让我们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好让这个超链接的、超级丰富的网络成为孕育承载知识的更好的环境。不仅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和利用信息,而且,开发人员可以发明新的方式,通过聚集、分析、连接、混合等等,扩大信息的价值。

第四,让我们教会每一个人如何使用网络。

过去一些年,我和几个志同道合者,曾经致力于汇集国内的互联网学术成果,辑成“公地”文丛。“公地”在这里是个理想化的隐喻。然而如果我们不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它将不会成为公地,而是化作一片蛮荒之地。如果我们希望网络促进知识的进步,那么我们就需要尽早开始教育我们的孩子,教育他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评价知识宣称(knowledge claim),以及如何去热爱不同。

既然神殿的祭司们不再控制我们能够了解什么知识,我们就比以往更加需要那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互联网先驱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这些技能是互联网时代的“读写能力”。比如,我们需要更好地区分哪些是废话,哪些是证据充分的结论;我们要更加开放地拥抱新观念,学会参与到多种方式、多元文化的讨论之中。

学会去热爱不同是更难的。当我们限制自己、不允许自己的舒适受到一丁点打扰的时候,就是我们变蠢的时候。如果希望网络容纳知识的能力最大化,我们就需要超越我们的一种强烈愿望:和像我们一样的人黏在一起。那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变成我们应该成为的那种世界公民,也永远不会享受到作为互联网用户的真正益处:生活在同一种团结所有人、并令所有人得益的共同知识之中。

通过网络,我们得以逃离传统的、令人不快的主客观对立的世界,而第一次获得多主体性。你不仅会接触多个不同的观点,你还能够听到这些观点的对话。这样,对任何个人来说,世界是什么和世界应该是什么的看法变得极为多元化,这使得他/她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握自己的生活,认识到更为广泛的可能性,并因此获得更丰富的观照以衡量自己作出的实际选择。而这,终将造成知识的更大繁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住建局领导,偷睡别人老婆,被直播!

住建局领导,偷睡别人老婆,被直播!

地产八卦
2025-08-06 19:25:42
狗主人赵某晖照片遭曝光:家住三层小洋房,不是差钱的人没法调解

狗主人赵某晖照片遭曝光:家住三层小洋房,不是差钱的人没法调解

汉史趣闻
2025-11-17 22:02:58
日本报复来了,电磁炮亮相,台军响应,要用导弹让解放军有来无回

日本报复来了,电磁炮亮相,台军响应,要用导弹让解放军有来无回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11-19 09:29:13
54岁于和伟演毛主席,这一次,他让唐国强和整个娱乐圈沉默了!

54岁于和伟演毛主席,这一次,他让唐国强和整个娱乐圈沉默了!

笔谈慧
2025-11-18 14:00:46
郑丽文又有大动作,当着日媒的面、直接说出心里话,绿营瞬间炸锅

郑丽文又有大动作,当着日媒的面、直接说出心里话,绿营瞬间炸锅

特特农村生活
2025-11-18 09:09:21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麦大人
2025-11-06 08:32:30
气场强大!陈梦暂停时,教练和队员全都闭口不言,没有人敢指导

气场强大!陈梦暂停时,教练和队员全都闭口不言,没有人敢指导

凤幻洋
2025-11-18 16:23:49
中金刘刚最新研判:2026年“牛市”的下一步,是“信用扩张”的方向决定一切

中金刘刚最新研判:2026年“牛市”的下一步,是“信用扩张”的方向决定一切

Wind万得
2025-11-19 06:52:18
奥沙利文:我宁愿拿到167分的100万奖金 而不是拿冠军

奥沙利文:我宁愿拿到167分的100万奖金 而不是拿冠军

罗克
2025-11-19 10:35:20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浙经贸的三分钟战士大二弟弟火了

杭城村叔
2025-09-11 12:54:47
这才是日本帝国的真面目

这才是日本帝国的真面目

蓝钻故事
2025-11-17 23:28:59
从27连败到10连胜!NBA东部最强球队诞生,你们要冲总冠军了

从27连败到10连胜!NBA东部最强球队诞生,你们要冲总冠军了

篮球扫地僧
2025-11-19 11:24:58
如何才能防得了农民工“规模性返乡滞乡”?

如何才能防得了农民工“规模性返乡滞乡”?

李未熟擒话2
2025-11-18 11:44:58
曾某远没原配漂亮!对比照曝光,祖某也并不爱她,坐姿说明一切

曾某远没原配漂亮!对比照曝光,祖某也并不爱她,坐姿说明一切

子芫伴你成长
2025-11-09 22:05:23
“他们逼我说台湾是中国的,不然就不救我!”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们逼我说台湾是中国的,不然就不救我!”一石激起千层浪

壹知眠羊
2025-08-10 07:29:29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大捷歼敌万余,老蒋大为震惊:你能指挥杂牌军?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大捷歼敌万余,老蒋大为震惊:你能指挥杂牌军?

云霄纪史观
2025-11-18 09:57:10
60岁超高龄妈妈在南京平安生子

60岁超高龄妈妈在南京平安生子

扬子晚报
2025-11-19 07:18:57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董一凡(已退休)主动投案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董一凡(已退休)主动投案

鲁中晨报
2025-11-19 10:02:11
广东一新生儿死亡,护士将孩子放入塑料袋内扔在厕所角落,谁料,姑姑突然想看侄儿最后一眼,结果发现玄机!

广东一新生儿死亡,护士将孩子放入塑料袋内扔在厕所角落,谁料,姑姑突然想看侄儿最后一眼,结果发现玄机!

二胡的岁月如歌
2025-11-18 19:30:54
12秒98!预赛最好成绩,吴燕妮小组第1进决赛,冲金路上遭遇2高手

12秒98!预赛最好成绩,吴燕妮小组第1进决赛,冲金路上遭遇2高手

萌兰聊个球
2025-11-19 10:20:14
2025-11-19 12:15:00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423664文章数 45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女子参加模特大赛夺"广东冠军" 因突破大众审美引争议

头条要闻

女子参加模特大赛夺"广东冠军" 因突破大众审美引争议

体育要闻

结束最后一次对决,陈梦和朱雨玲笑着相拥

娱乐要闻

又反转!曝喻恩泰出轨美女律师

财经要闻

黄金税改两周,水贝低价神话终结?

汽车要闻

脱胎换骨的优秀底盘Get 新款享界S9动态驾驶体验

态度原创

游戏
亲子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恶意不息》官宣多人模式 总监称魂游多人模式弱智

亲子要闻

科普|别再瞎补了!如何科学提升宝宝免疫力

艺术要闻

启功:我是画家,但书名超过了画名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