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法治日报》头版以《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阜阳打造“综合查一次”全流程服务体系》为题,报道阜阳市在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中,从制度、机制、清单、系统、成效五个方面发力,形成了具有阜阳辨识度的改革经验。
![]()
-- 法治日报要闻 --
全文如下:
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

阜阳打造“综合查一次”全流程服务体系

自今年5月“综合查一次”改革启动以来,安徽省阜阳市行政执法部门累计开展联合检查5143次,减少单独检查8947次,入企检查同比下降63.4%;4104家企业被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实行触发式监管;通过75个非现场监管场景对9189家企业“无感检查”,“综合查一次”改革初步实现“企业减负、监管提效、满意提升”的目标。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被确定为省级行政检查管理系统首批试点后,阜阳市以“实践突破、企业满意”为核心,推行“检查前送合规指南、检查中普法、检查后指导”“三段式”服务,在制度、机制、清单、系统、成效五条赛道上全面领跑,形成具有阜阳辨识度的改革经验,打造“综合查一次”从制度到终端的全流程服务体系。
推动改革落实落细
“综合查一次”改革没有现成经验。阜阳市立足改革实效,坚持制度先行,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阜阳市构建“3+8+N”制度体系,即通过出台《阜阳市“综合查一次”改革工作方案》等3项核心文件,配套《阜阳市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指引(试行)》《阜阳市“综合查一次”清单编制工作指引》等8项实操规范,打造以N个行政执法部门实施方案和细化制度为依托的制度体系,形成覆盖“事前统筹、事中检查、事后评估”的全流程闭环制度框架,细化到“每个环节谁发起、谁审批、谁备案”,为改革落地提供坚实的规则支撑,制度完备性与前瞻性居全省领先位次。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阜阳市各行政执法部门依托系统已创建检查任务1788项,其中多部门联合检查任务437项,改革示范效应初步凸显。
“我们组建改革专班,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对县(市、区)和重点执法部门开展全方位指导,在落实上发力,确保改革任务‘末端见效’。市级建立‘三级联动、闭环管理’高效机制,构建‘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抓细、责任部门抓落实’统筹格局。”阜阳市政协副主席、市司法局局长吴开义说,全市建成四类核心清单体系,推动监管从“粗放式”向“精准化”深度转型。
围绕“一件事”集成,阜阳市公布2964项行政合规指导清单,梳理形成1150个“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同步摸排20.75万家企业,按风险等级分为A、B、C、D四类,配套886项分级分类监管清单,实现清单全覆盖、涉企检查“一图统管”。依托标准化清单“照单检查”,隐患排查精准度明显提高;建立1.14万家重点监管对象库,监管靶向性明显增强。
推行亮码检查机制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推动执法资源从“分散式”向“集约化”转变,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太和县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按照“检查必审批、检查前有通知、进企必亮码、结果必反馈”的核心准则,阜阳市颍泉区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化、透明化的检查体系,以数字化手段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便利度双向提升;
“全面覆盖、统筹高效、执法为民、数字赋能”成为“综合查一次”改革目标,界首市通过柔性执法、集成监管、信用修复“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为营商环境持续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改革的高效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强力支撑。阜阳市正在各行政执法单位划定规范执法“硬标准”,细致界定“查什么”,明确“怎么查”,不仅在于“综合查”,更在于“精准管”和“减少扰”。
阜阳市全面推行涉企亮码检查机制,依托安徽省行政检查管理系统与“皖企通”平台,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化、透明化的检查体系。企业可通过“皖企通”平台即时接收检查通知,清晰掌握检查时间、内容及标准。若企业因生产安排等特殊情况无法在通知时间接受检查,可通过行政机关预留的联系方式协商调整检查时间,彰显柔性监管温度。
在现场检查环节,阜阳市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双重“亮明身份”:既出示执法证件,也展示专属“检查码”。企业通过“皖企通”扫码即可核验检查任务的合法性、执法人员资质及检查依据,从源头杜绝“随意查”“非法查”等问题。检查结束后,结果将即时录入系统,企业可随时通过“皖企通”查询详情。同时,平台支持企业对检查过程进行满意度评价,若存在异议还能直接发起投诉举报,形成“检查—反馈—监督”的闭环管理。
“按照‘综合查一次’要求,我们推进能合尽合、应合尽合,统筹优化联合检查计划,促进检查‘集约化’整合,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大幅减少了检查频次,消除了企业顾虑。”阜阳市司法局二级调研员张玄说,通过“亮码”程序,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有效杜绝了无法定依据的“任性查”,将所有行政检查行为强制纳入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倒逼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执法有力度显温度
“我们推行分级分类监管,通过减少重复检查、优化流程为企业减负。建立‘白名单’制度,对于列入‘白名单’的企业,运用科技监管手段,以非现场监管方式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实行触发式监管,做到‘无事不扰’,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阜阳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阜阳市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制定实施有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多项举措,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完善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项清单”制度(不予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建立涉企投诉“黑名单”制度、加强涉企纠纷多元调解等多项重点制度推进工作,为企业筑牢合规发展防线,持续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针对涉企执法关键环节,阜阳市畅通投诉渠道,严格落实“五个严禁”“八个不得”,杜绝逐利性、随意性执法,通过靶向发力,疏通执法惠企举措,推动问题整改清零,确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显温度。
依托“满意‘阜’务”行动成立涉企法律服务站,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企呼律应”法律服务等活动,阜阳市持续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法治体检”、法律咨询及合规培训,有的放矢地打造服务“智囊团”。
“围绕营造稳定公正的一流法治营商环境这一目标,我们全力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为涉企行政检查装上‘监视器’,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吴开义说,通过严格对标对表、细化任务举措、压紧压实责任,阜阳将持续扩大场景覆盖、深化数据共享、拓展“无感监管”,用一张“制度+科技+服务”的集成答卷,为安徽乃至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阜阳方案”。
改革成效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阜阳市行政执法检查次数下降六成多,75个非现场监管场景对9189家企业实现“无感检查”,获得企业点赞,改革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来源:法治日报
记者:李光明
通讯员:吴永好 王楼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欢迎投稿到邮箱sft7000@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