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个秋冬,你“奶皮子”了吗?
![]()
没错,我们说的就是那款仿佛一夜之间占领了全国各大城市小吃街,甚至攻占了你朋友圈的“奶皮子糖葫芦”。它长什么样?就是在你我熟悉的传统糖葫芦中间,硬生生塞进去一块干噎的酸奶,外面再“高大上”地贴上一层据说是来自内蒙古的奶皮子。
听着是不是很“创新”?价格更“创新”。
在杭州、在上海、在吉林、在沈阳,这款“创新”小吃的价格一路狂飙,78元一串只是起步价,98元一串稀松平常,128元一串也大有人买。价格在飞涨,排队的人群更是望不到头。有人调侃,这是“从天亮排到天黑”,三四个小时的队伍,只为了一口“网红”的滋味。
然而,这场狂欢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翻车”的命运。
天价“呕吐物”?一场128元的“大型上当实录”
当第一批“勇士”举着战利品,在寒风中排队四小时后,终于咬下那一口时,他们的表情凝固了。社交媒体上的画风,也从“哇,终于买到了”迅速转变为大型“拔草”现场。
“难吃死了!”“像在喝糖!”“简直是在互联网上过最大的当!”
这还算是客气的。更生动的比喻接踵而至:“像小孩吐奶那个味儿”、“一起吃真的很像呕吐物那个味”。
高昂的价格,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却是味觉上的“暴击”。这届年轻人,用真金白银和宝贵的时间,参与了一场“行为艺术”。而这场艺术的代价,还远不止于此。
随着队伍越来越长,黄牛闻风而动,代排业务应运而生。插队、吵架,在寒风中焦灼等待的人们,逐渐失去了体面。而在摊位里,商家主理人也被这“泼天的富贵”砸懵了。客流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最终,老板不得不亲自出面,公开道歉,劝退顾客,坦言“除了道歉没有别的办法”。
一场本该是“双赢”的美食狂欢,演变成了一地鸡毛。
“糖化脸”的收割,一场精心布局的“黑灰”骗局
你以为花128元吃一口“呕吐物”就是终点了吗?不,真正的“镰刀”,才刚刚举起。
![]()
就在“奶皮子糖葫芦”被全网吐槽“又贵又难吃”的同时,一种“新型科普”在各大平台悄然兴起。
剧本惊人地一致:一位博主,通常是面容姣好的女性,先是开心地展示自己刚买到的各种口味的奶皮子糖葫芦。镜头一转,博主忽然面色蜡黄、暗沉发黑,配上惊恐的文案:“一下子老了20岁”、“脸垮得像50岁大妈”。
![]()
然后,套路来了。博主会拍摄自己去医院求诊的画面,一位“医生”会“诊断”她这是“糖化脸”,并“严肃”告诫:糖葫芦这种高糖食物要少吃。
就在你以为这博主良心发现,是在为大家“避雷”时,的最后一秒,图穷匕见。画面会迅速切到某款饮品上,博主开始暗示,自己就是靠喝这个才“得救”的。
![]()
评论区的“托儿”早已准备就绪:“最后喝的叫什么啊?”“叫某某饮。”一唱一和,一场利用健康和容貌焦虑的“黑灰带*带货产业链”就此闭环。
![]()
这,才是真正的“专坑年轻人”。他们精准地抓住了人们跟风吃完糖葫芦后,既担心发胖又担心“糖化”的焦虑心理。用“恐吓”的方式开局,用“伪科普”做局,最终的目的,是卖出那瓶成本不明、功效不明的饮品。
从郑州到景德镇,被“流量”反噬的无辜者
“奶皮子糖葫芦”的闹剧,绝非孤例。它只是当下“网红跟风潮”的一个缩影。在这股浪潮下,有人被割了韭菜,也有人,正在被流量“逼疯”。
![]()
还记得郑州那家炒八掺小店吗?一对普通夫妻经营的小本生意,因为网红“乌拉拉”的推荐,一夜爆火。长达五六百米的队伍,直接导致了当地的道路拥堵。顾客从凌晨6点开始排队,黄牛号甚至被炒到了500元一个。
60岁的老板不堪重负,体力透支,想要提前关门休息。你猜他等来的是什么?是顾客的“道德绑架”。“你都让大家吃家都寒心了!”“排5个小时了你就做一份怎么了!”
![]()
无独有偶,景德镇的“鸡排哥”,同样被流量架在了火上。他被无数直播博主和顾客团团围住。因为过度疲惫,脸上少了点笑容,就被抱怨“没有情绪价值”。甚至有顾客多次拉拽他,强迫他对着镜头“发表演讲”。
在这些“打卡胜地”,食物本身早已不重要,老板的尊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过了”。
![]()
更不用说那些利用IP和包装,把价格玩到极致的“刺客”。几块用模具压出形状的,点缀几颗蓝莓,因为用了“Labubu”的造型,就能卖到6A元;装进木盒,再加几样水果,就能飙到135元。而在上海,一家装修成原木极简风、取着法式店名的“高雅螺蛳粉”,一份敢卖108元。
消费者给出的评价是:“口味一般,服务很下头”,“又难吃服务又不好”。这108元,买的不是粉,买的是“人傻钱多”的标签。
我们排的不是队,是“害怕错过”的焦虑
从78元的糖葫芦,到500元的黄牛号,再到108元的螺蛳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这是一种因为害怕错过社交活动、新奇体验或潮流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
![]()
对于许多跟风者而言,他们去排队,排的早已不是食物本身。他们排的,是解*解开“害怕错过潮流的恐惧”的药方。那张排队的小票,那串高价的糖葫芦,就是一张“潮流参与者”的资格证。
我排了,我吃了,我发朋友圈了,所以我没有“掉队”。
可悲的是,这种风气正在侵蚀我们生活的真实感和幸福感。我们被算法牵着鼻子走,无法专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我们的味蕾不再属于自己,我们的时间被“打卡”填满。
![]()
当我们被这种“错失恐惧”所裹挟,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主权。我们用社交点赞,而非真实的愉悦感,来衡量一次体验的价值。
当网红的风潮褪去,留在我们嘴里的,不该只是高糖、添加剂和“呕吐物”的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