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A股上市的丸美生物(603983.SH)抛出重磅公告,董事会已审议通过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议案。在“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境外融资能力、加快国际化战略”的标准表述背后,这场看似顺理成章的资本布局,却在行业竞争、市场环境与自身隐忧的多重夹击下,充满了未知与争议。
港股的国际化标签,对寻求海外拓展的企业而言本应具备吸引力,但现实却为丸美生物的选择打上了问号。两地上市的估值差异早已是公开的市场现象,截至9月14日,白云山A股较港股溢价31.83%,昊海生科的A股溢价更是高达51%,港股估值偏低、流动性不足的短板显而易见。
![]()
对美妆企业来说,港股的“水土不服”已有前车之鉴。同为“医美三剑客”的华熙生物,2008年登陆港股后长期面临股价低迷的困境,最终于2017年以59.48亿港元市值退市,而回归A股后总市值已攀升至249.36亿元。丸美生物如今反其道而行,不得不让人担忧其是否会重蹈覆辙。
更值得深思的是,丸美生物并非缺乏融资渠道。作为A股上市公司,其再融资路径本就通畅,且背后有LVMH旗下LCapitalGuangzhouBeautyLtd.作为第二大股东加持。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更是交出了营收24.5亿元、同比增长25.51%的亮眼业绩,护肤类产品单季营收突破3亿元,核心单品小金针次抛年GMV达3.5亿元,现金流与盈利能力均处于健康状态,“缺钱”显然难以成为赴港上市的充分理由。
丸美生物的港股上市计划,难免让人联想到同行在港股的表现。上美股份、毛戈平今年以来股价分别上涨145.61%和57.63%,而丸美生物同期股价涨幅仅5.61%,悬殊的差距或许让其产生了“跟风”的冲动。但资本市场的逻辑从不是简单复制,上美股份与毛戈平的股价表现,与其细分赛道布局、市场节奏把控密切相关,无法直接套用。
![]()
反观丸美生物自身,多品牌战略仍存隐忧。曾经被寄予厚望、年营收逼近2亿元的“春纪”品牌,如今已悄然退出线上主流渠道,多个平台店铺关停、官网无法访问,暴露了其在大众功能性护肤赛道的布局短板。尽管目前形成了“丸美+PL恋火”的双核架构,PL恋火的底妆产品也表现不俗,但相较于成熟的多品牌运营体系,仍有提升空间。
港股市场对企业治理与信用记录的要求远高于A股,而丸美生物近期遭遇的监管警示,无疑为其赴港之路蒙上阴影。2025年10月30日,上交所出具监管警示函,直指公司财务核算不规范、募集资金管理使用及披露违规等问题,董事长孙怀庆等核心高管一并被警示。
更正后的财务数据显示,丸美生物多项会计科目存在重大差错:营业收入虚增454.68万元,净利润虚增1132.97万元,在建工程虚增5.68亿元,固定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分别少计3.75亿元和1.83亿元。这些数据差错不仅反映出内部管理的漏洞,更可能影响港股投资者对其的信任度——在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财务合规是企业立足的基本前提,任何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
上市本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对丸美生物而言,其拥有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技术积累,累计授权专利超360项,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劲,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长也印证了其产品策略的有效性。与其急于赴港上市追逐资本热点,不如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的提升上:持续强化产品研发,完善多品牌运营体系,规范内部管理与财务合规,夯实境内外渠道布局。
资本市场从不缺故事,缺的是实打实的业绩与可持续的发展逻辑。丸美生物的港股上市计划,究竟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还是急于求成的冒险之举,尚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把产品做好、品牌做响、管理做规范,才能真正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远比单纯多一个上市平台更为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