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 LEE
人体工程学研究员
美国纽约百老汇制作人
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金融与社会学专业
曾任职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管理部
![]()
如果把世界礼仪圈看成一场持续数千年的大型社交真人秀,中国礼仪绝对是那个“祖上有矿、现在还能整活”的顶流选手——论资历,它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内测”的老牌玩家;论内涵,它的技能树点得又杂又全,从见面打招呼到餐桌夹菜,从朝堂礼仪到邻里相处,堪称“生活全方位礼仪套餐”;论影响力,上能影响东亚文化圈的社交逻辑,下能渗透到现代人的微信拜年话术,说是“礼仪界的超级IP”毫不夸张。
中国礼仪的核心特色,那可太有说头了——它本质上是一套“既要体面,又要和谐”的生存智慧,还自带“尊卑有序”的隐藏设定,但这“尊卑”可不是搞等级压迫,更像是“家庭群里长辈先发红包,你得等长辈说完‘大家抢啊’再动手”的默契:不是长辈比你牛,是该有的尊重得到位。比如见面礼,古代人打招呼能玩出花来:拱手礼是“基础款”,双手一合,腰微弯,主打一个“客气又不失分寸”;跪拜礼是“进阶款”,遇到君王、先祖才用,相当于现在的“超级VIP致敬仪式”,就是跪久了膝盖容易发麻,估计古代大臣上朝都得偷偷练“跪起自如”的基本功。到了现代,拱手礼变成了“线上抱拳表情包+线下点头微笑”,跪拜礼只在祭祖、婚礼等特殊场合偶尔亮相,取而代之的是握手、鞠躬,主打一个“礼貌不减,效率拉满”,毕竟现在上班赶地铁,没人有功夫整套“三拜九叩”。
再说说餐桌礼仪,这绝对是中国礼仪的“重头戏”,堪称“家庭地位检测器”和“社交情商试炼场”。古代餐桌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别”,长辈没动筷,晚辈敢夹菜?那叫“不懂事”;客人没坐主位,主人敢先落座?那叫“没规矩”。更绝的是筷子的用法,不能插米饭上(像上香,不吉利),不能敲碗(像乞丐讨饭,掉价),不能夹别人碗边的菜(像抢食,没风度)——一套操作下来,比现在的职场“潜规则”还复杂。现在呢?这些规矩被“创造性转化”了:“长辈先动筷”变成了“等老人夹第一口,咱们再开动”,核心是尊老;“不敲碗不插筷”变成了“餐桌文明小常识”,核心是体面;就连“光盘行动”都能和传统礼仪挂钩——古代讲究“惜粮如金”,现在提倡“拒绝浪费”,说白了都是“尊重食物、尊重劳动”的礼仪内核,只不过现在多了个“拍照发圈打卡”的新环节。
![]()
还有节庆礼仪,这是中国礼仪最“有烟火气”的部分。过年拜年,古代是“穿新衣、戴新帽,挨家挨户磕头要红包”,现在是“穿睡衣、抱手机,群里发祝福+抢红包”,虽然形式从“线下奔波”变成了“线上狂欢”,但“祝福长辈、联络亲友”的核心没变;中秋赏月,古代是“摆月饼、赏明月,吟诗作对抒情怀”,现在是“吃月饼、刷短视频,朋友圈发月亮九宫格”,礼仪从“文人雅趣”变成了“全民参与”,反而让团圆的仪式感更接地气。说到底,中国礼仪的特色从来不是“墨守成规”,而是“灵活应变”——不管形式怎么变,“礼貌待人、追求和谐”的内核始终没跑偏,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菜谱,后人可以换厨具、调口味,但“好吃、养生”的初衷永远在线。
聊完特色,再扒一扒中国礼仪的“闯关升级史”,那可真是一部“从朴素到精致,从低谷到重生”的硬核大戏。要说起源,那得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那会儿的礼仪纯属“刚需”:大家一起打猎,得有个“谁指挥、谁冲锋、谁分猎物”的规矩,不然得乱成一锅粥;崇拜山神、祖先,得有个“怎么祭拜、谁来主持”的仪式,不然没法凝聚人心。这时候的礼仪就像“原始版游戏规则”,简单粗暴但实用,比如“猎物先给老人和小孩”,就是最早的“尊老爱幼”礼仪雏形;“祭拜时不能喧哗”,就是最早的“尊重仪式”礼仪萌芽。说白了,原始礼仪的核心就是“别乱套,要合群”,和现在幼儿园老师教的“排队、分享”本质上是一个路子。
到了夏商周时期,礼仪迎来了“第一次豪华升级”——这时候国家出现了,统治阶级需要用礼仪来“定秩序、显身份”,于是乎,一套“礼仪套餐”横空出世:朝堂上有“朝礼”,规定君王怎么坐、大臣怎么站、说话怎么称呼;祭祀时有“祭礼”,规定用什么祭品、走什么流程、谁能参加;就连结婚、丧葬都有了专门的“婚丧礼”,一步都不能错。这时候的礼仪就像“贵族专属定制服务”,复杂到让人头大,比如周朝的“周礼”,光记载下来的就有上千条,大到国家大典,小到穿衣戴帽,都有明确规定——穿错衣服、站错位置,都可能被当成“大逆不道”。不过这也不是没好处,礼仪的规范化让社会秩序变得井然,就像现在的交通规则,虽然麻烦,但没了它就得堵车撞车,只不过古代的“交通规则”管的是“社会关系”而已。
秦汉时期,礼仪进入了“普及与整合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搞了一套“中央集权版礼仪”,比如统一度量衡、规定官员的朝服和礼仪,目的是“强化皇权,统一思想”;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孔子提倡的“仁”和“礼”绑在了一起,礼仪从“贵族专属”开始向“民间渗透”。这时候的礼仪就像“全国通用版APP”,不仅朝堂上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见面要行“拱手礼”,写信要称“足下”,就连吃饭都得“席地而坐,先敬长者”。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的礼仪还多了点“人情味”,比如允许晚辈在长辈面前“适度放松”,不用像周朝那样时刻紧绷神经,这大概就是礼仪的“bug修复”——太复杂的规则没人能坚持,适当简化才能流传下去。
唐宋时期,礼仪迎来了“黄金时代”,变得“精致又包容”——唐朝国力强盛,风气开放,礼仪也多了点“国际化”味道,比如西域的礼仪和中原礼仪融合,官员之间的见面礼从“跪拜”变成了“鞠躬”,没那么压抑;宋朝重文轻武,礼仪变得更“文雅”,文人之间流行“茶礼”,以茶会友,讲究“和、敬、清、寂”,就连喝酒都有“酒礼”,行酒令、敬长辈,把“礼貌”和“乐趣”结合得恰到好处。这时候的礼仪就像“高端定制款生活方式”,既有“君臣之礼”的规矩,又有“朋友之礼”的温情;既有“formal 场合”的庄重,又有“ informal 场合”的随性。可以说,唐宋礼仪把“尊卑”和“和谐”平衡到了极致——尊重等级但不压抑个性,讲究规矩但不乏趣味,难怪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唐宋礼仪最有韵味”。
![]()
明清时期,礼仪进入了“固化与松动并存”的阶段——明朝初期,朱元璋搞了一套“严格版礼仪”,比如官员上朝必须“三跪九叩”,老百姓见官员必须“跪拜”,礼仪又变得繁琐起来,有点“开倒车”的意思;到了清朝,满族礼仪和汉族礼仪融合,比如“请安礼”“打千礼”成了常见礼仪,同时也保留了“祭天、祭祖”等传统礼仪。不过这时候的礼仪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民间礼仪没那么严格了,比如老百姓见面可以行“拱手礼”,不用非得跪拜;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礼仪也更随意了。就像现在的“公司规章制度”,虽然明面上写得严格,但实际执行起来会灵活调整,礼仪也是如此,太僵化的部分总会被人们悄悄“简化”,毕竟没人愿意天天活在“礼仪枷锁”里。
近现代以来,中国礼仪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渡劫期”——清末民初,西方文化涌入,传统礼仪受到冲击,有人觉得“传统礼仪太繁琐、太封建”,主张“全盘西化”,于是乎,握手礼、鞠躬礼取代了跪拜礼,西装革履取代了长袍马褂,礼仪进入了“中西合璧”的探索期;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运动让一些传统礼仪受到批判,比如祭祀、跪拜等礼仪被认为是“封建糟粕”,礼仪变得更“简约实用”,比如见面打招呼是“同志,你好”,社交礼仪强调“平等、朴素”;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多,礼仪又迎来了“复苏与创新”——传统礼仪中的优秀部分被重新重视,比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被纳入公民道德规范,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礼仪的合理成分,比如职场礼仪、商务礼仪中的“尊重隐私、注重效率”等理念。
而现在,中国礼仪正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黄金新时期”,活成了“老传统+新潮流”的跨界达人。你看,传统的“拱手礼”在疫情期间火了一把,因为它“无接触、显礼貌”,比握手更安全,成了“防疫礼仪新选择”;古代的“拜师礼”被改成了“校园尊师礼”,学生向老师鞠躬、献花,既保留了“尊师重道”的内核,又去掉了古代的繁琐流程;就连汉服爱好者穿汉服参加活动,行的也是“简化版拱手礼”,既还原了传统,又不会让现代人觉得尴尬。
在社交场合,礼仪更是“新旧混搭”得风生水起:商务谈判时,大家会握手、交换名片,遵循“平等尊重”的现代礼仪;酒桌上,依然会有“敬长辈、敬客人”的传统礼仪,但不再强求“不喝就是不给面子”,而是换成了“随意就好,喝好为止”的人文关怀;网络上,还诞生了“网络礼仪”——不随意刷屏、不恶意评论、发消息先问“在吗”,其实这都是传统礼仪中“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内核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就连现在流行的“国潮”,也把礼仪元素玩出了新花样:印有“拱手礼”图案的T恤、刻着“礼之用,和为贵”的文创产品、以传统礼仪为主题的短视频,让年轻人觉得“原来礼仪这么潮”,主动去了解和传承。
![]()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礼仪还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孔子学院里,外国友人学着行拱手礼、写毛笔字,感受中国礼仪的魅力;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用“握手+微笑”的礼仪展现大国风范,同时也会在重要场合融入传统礼仪元素,比如在祭祖大典上遵循传统仪式,彰显文化自信;就连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也会把“排队、不大声喧哗”的现代礼仪带出去,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礼仪既保留着“和为贵”的传统基因,也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素养。
说到底,中国礼仪不是什么“老古董”,而是一套“能打能扛、能屈能伸”的文化生存法则。它从原始社会的“朴素规矩”出发,闯过了夏商周的“礼仪规范化”关卡,熬过了近现代的“冲击与探索”阶段,如今在新时代的赛道上,靠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buff,依然跑得又稳又快。它强调的“礼貌、尊卑与和谐”,从来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让人更好地相处、让社会更有秩序的“润滑剂”——就像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懂礼仪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为了“走心”,为了让彼此都舒服,让生活更美好。
现在的中国礼仪,既有“老派贵族”的体面,又有“潮流达人”的灵活;既懂“尊重传统”的规矩,又会“适应现代”的变通。它就像一杯陈年老酒,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不仅没过期,还被后人调出了新口味,越品越有味道。相信未来,中国礼仪还会继续“闯关升级”,在保留核心内核的同时,玩出更多新花样,成为中国文化最亮眼的“名片”之一——毕竟,一套能流传数千年还能不断“整活”的礼仪,放眼全世界,也没几个能打!
![]()
作者简介:
李神琦(Rex Lee)是一位华裔美国演员、获奖剧作家与百老汇制作人,常驻纽约市。他本科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与政治学,并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获得金融与社会学硕士学位。
李神琦拥有横跨艺术、金融与公共事务领域的广泛经验,曾于国际顶级艺术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任职,并在华盛顿特区担任企业说客,代表多家跨国公司进行政策游说。
他的表演生涯始于入围全美极具声望的 Jerry Herman Awards,这一经历点燃了他对舞台艺术的热情。其后,李神琦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华裔男演员,受邀加入英国国家剧院(National Theatre Company of Great Britain),并展开国际巡演。他也曾参演美国国家级广告、影展短片,以及伦敦 Off-West End 的专业剧场演出,并受保加利亚文化部邀请,赴索菲亚国家剧院登台演出,展现其多语文化的舞台魅力。
舞台之外,李神琦在学术领域同样表现出色。他曾在全美历史竞赛(National History Bowl)及美国地理奥林匹克(U.S. Geography Olympiad)中取得佳绩,并入选美国国家队。他对全球事务、文化历史与地缘政治的深厚理解,持续为其剧作与表演注入思想深度与跨文化的叙事视角。
作为百老汇制作人,李神琦致力于搭建中美戏剧之间的桥梁——将美国戏剧引入中国,也让中国作品登上纽约舞台。他坚信戏剧能够穿越语言与国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与心灵的共鸣。他的作品关注移民经验、身份认同与文化错位,通过艺术不断重塑“归属”的意义,推动亚洲叙事在全球剧场中的传播与再想象。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