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制让美国感到切实疼痛,美财长贝森特公开要求中方交出稀土,否则其就要向中国发起报复。那么,贝森特的表态说明了什么?美国威胁报复,是手中真有筹码,还是虚张声势?
当地时间1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的镜头前表示,美方希望能在11月27日,也就是感恩节之前,与中国最终敲定稀土供应协议。他还发出威胁称:如果中方“变卦”,美国有“很多手段”可以报复。
![]()
贝森特一边说“相信中国”,一边又说“如果中国变卦,我们有很多反制方式”,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就是一种典型的美国政客式表演。一边想把协议描绘成成果,一边又怕国内鹰派指责自己“对中国太软”,所以必须加点狠话。事实上,美方对稀土的依赖和短板,美国政府比谁都清楚,只是不好在镜头前承认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还特别提到了美国豆农,说当年中方反制特朗普关税、暂停采购美国大豆,让美国农民“成为牺牲品”。他的意思很直白:美国吃过亏,不想再吃第二次,所以稀土必须锁定在协议里。他这番话正好侧面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的稀土管制是真正有效的反制手段。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贝森特最近频繁出现在稀土相关新闻中。11月初,他参观了一家美国新开的稀土加工中心,声称这是“美国25年来制造的第一块稀土磁铁”,美国正在“结束中国对我们的卡脖子”。但这种话听听就好,美国以前也搞过无数次类似的项目,结果不是成本高,就是污染大,最终又回头依赖中国。所以说,贝森特这类言论,属于“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更多是给国内看的。
![]()
在这种情况下,其所谓的“报复手段”只是政治话术。第一,美国已经加了这么多关税,再加下去,反而会冲击自己的企业,尤其是中期选举在即,美方不敢乱来。第二,稀土供应链是美国的硬伤,美国暂时没有替代方案。第三,贝森特已经公开说希望感恩节前达成协议,这本身就证明它很着急,如果真的有底牌,它不会急成这样。所以贝森特口中的“反制方式”,更多是政治上的姿态。而这种姿态越强硬,反而越证明他们心虚。
正如《南华早报》报道所说,美国这半年拼命和中亚国家接触,还把关键矿物名单扩大,就是怕中美关系再度紧张时自己被卡住。而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态度一直很稳定,中方强调稀土出口管制是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举措,符合国际惯例,也不是针对任何国家。这种公开表态比美国的政治语言更稳,也更专业。因为中国既不需要靠稀土抬价,也不需要把稀土当政治武器。
从整起事件来看,美国这次的焦虑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爆发。稀土产业链的全球格局是几十年形成的,中国掌控全流程,本来就是实力的体现。美国想“摆脱依赖”,说起来容易,但它一次次尝试失败,也说明它自己很清楚难点在哪里。因此,从战略层面讲,中国在稀土上的优势不是短期现象,而是长期趋势。美国可以喊口号,可以威胁,可以继续搞政治动作,但真正能改变现实的,只有产业竞争力,而在这方面,美国目前还看不到短期突破的可能。
![]()
总结来说,中方反制给美国带来的疼痛是真实的,而美国的报复威胁更多是心理防御。美国想在感恩节前达成协议,是因为它已经意识到稀土问题拖不得,也耽误不起。未来中美在稀土上是否会达成长期稳定安排,取决于双方整体关系,但美方越是急切,越说明中方的战略优势有效,也越说明这次博弈,中方占据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