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堡王中国业务落入中国资方囊中。能否把资本红利转化为消费者红利,关键看CPE源峰能否在24-36个月内完成“加盟体系+爆款菜单+会员复购”三大本土化改造。
文|梁伟
编辑|谷宇
日前,据媒体报道,私募股权投资机构CPE源峰将与汉堡王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下称“RBI”)成立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交易完成后将持有后者约83%的股权,RBI保留约17%的股权。
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汉堡王中国的发展之路一波三折。近年来,其门店规模持续收缩,今年初更有拖欠员工工资的负面消息传出。
眼下,汉堡王“本土化”存在诸多挑战。对于RBI来说,将汉堡王中国业务出售给中国资方,或是为了重振中国市场业绩而主动进行的一场深度本土化改革。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产经在线”表示,汉堡王中国易主是典型的“外资瘦身、中资接盘、双方各取所需”的轻资产化案例。能否把资本红利转化为消费者红利,关键看CPE源峰能否在24-36个月内完成“加盟体系+爆款菜单+会员复购”三大本土改造。否则,17%的外资股权也挡不住第二次“战略撤退”。
汉堡王的“中国合伙人”CPE源峰,曾经成功投资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此次能否助力汉堡王破解本土化困局,是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土化困局待解
餐饮品牌国际集团(RBI)是全球最大的快餐服务集团之一,全年系统销售额超过 450 亿美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2000多家餐厅。其旗下的汉堡王于1954年在美国创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19000家门店。
2005年,汉堡王进入中国市场,较连锁快餐品牌肯德基、麦当劳分别晚了18年、15年。在最初的7年,汉堡王扩张速度缓慢,仅有门店68家,远低于两大竞争对手。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TAB Food Investments)获得其品牌独家授权,开始负责汉堡王中国的特许经营业务,汉堡王开店速度随之加快。
2025年,是汉堡王入华的第20个年头。不过,汉堡王中国始终未能复制其在全球的成功。2024年,汉堡王在中国内地的平均门店销售额仅为40万美元(约290万元),在汉堡王十大国际市场中排名垫底。
据公开报道,RBI集团2025年Q3财报数据显示,汉堡王中国该季度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5%,系统销售额也持续环比提升,约为1.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2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二季度,其同店销售额才终于结束了连续多个季度的负增长。而实现这一成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关店。今年6月,汉堡王中国对外披露,将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的门店。根据财报,截至第三季度末,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为1271家,过去半年共减少了196家门店。
汉堡王中国官网显示,其在中国覆盖超过150个城市,门店总数超过1300家。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10月18日,肯德基在营门店有12119家,麦当劳在营门店有7986家。
近期,围绕汉堡王中国的负面消息不断。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去年11月初,汉堡王位于福建的多家门店相继关闭。汉堡王中国方面曾透露,这是与当地一家加盟商结束合作导致门店调整。该区域加盟商则表示,关店主要是因为汉堡王门店销售额不断下滑,亏损严重,受塔斯汀、华莱士等品牌门店的冲击较大。
另外,据界面新闻今年1月报道,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有汉堡王中国的员工发布一封内部信,信上表示,由于时逢春节假期银行对公业务不开放,而汉堡王通常是在每月最后一天发放工资,因此1月的工资将延迟到2月5日再发。1月26日,针对延迟发薪原因,界面新闻向汉堡王中国发出问询,汉堡王方面回复:“目前没有更多可以对外的信息。”
对于目前汉堡王“本土化”存在的挑战,柏文喜分析表示,第一是“夹心层”定位尴尬。比麦、肯晚进中国十几年,黄金商圈好铺面早被对手锁定;同等商圈里汉堡王客单价又高于华莱士、塔斯汀,下沉市场“高不成低不就”。
第二是菜单创新节奏慢。火烤牛肉是核心卖点,但中国消费者对口味的迭代速度远超欧美总部预期;近年爆款(如“真香系列”“中国堡”)都是局部试点,全国化慢半拍。
第三是加盟体系弱。麦、肯在华70%以上门店为加盟,汉堡王仍以自营为主,重资产导致关店成本高、决策链条长,无法像华莱士那样“千店快反”。
第四是数字会员断层。肯德基会员已破4亿、麦当劳2.5亿,汉堡王仅4000万左右;外卖平台补贴一退,复购就掉,线上订单占比落后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五是供应链与地产议价能力低。门店密度不足,冷链规模效应差,牛肉饼、芝士等进口主料成本占比高;在牛肉价格波动时利润被迅速吃掉。
对于汉堡王“本土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实现路径,在柏文喜看来,先通过“小店+加盟”模式在一、二线城市社区、交通枢纽加密网点,然后同步把会员中台、外卖运营与抖音团购打通,再用规模倒逼供应链降价,最后才是下沉到三、四线。
洋快餐觅得“中国合伙人”
据了解,或许是因为市场表现不够理想,RBI曾于今年初提前从TFI集团手中回收了汉堡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权。据公开报道,今年2月,RBI集团宣布,以1.58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TFI集团及手中持有的汉堡王中国的所有股权。尽管TFI集团原本持有的汉堡王中国特许经营权要到2032年才到期,但是RBI集团仍决定提前结束合作。
此次斥资3.5亿美元拿下83%股权,成为汉堡王“中国合伙人”的CPE源峰是何来路?据介绍,CPE源峰是一家资产管理机构,持续深耕连锁消费服务领域,相关领域投资金额累计约100亿元人民币,先后投资了包括蜜雪冰城、爱尔眼科、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美丽田园、雍禾植发、丝域养发在内的多家企业。
在本次交易中,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关联企业将签署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该协议将授予其在中国独家开发汉堡王品牌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RBI并没有完全退出,而是保留了约17%的股权。双方更是在合同里明确了更积极的扩张目标。根据整体规划,双方计划将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规模从目前的约1250家,拓展至2035年的4000家以上,并实现可持续的同店增长。
此次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CPE源峰将向汉堡王中国注入3.5亿美元的初始资金,用于支持其餐厅门店扩张、市场营销、菜单创新以及运营能力提升。
有分析认为,RBI并没有撤退,而是一次战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汉堡王中国的运营权正式易主的前几天,星巴克中国刚刚将其多数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交出在华零售业务控制权。从星巴克到汉堡王,外资巨头不约而同地寻找“中国合伙人”。
柏文喜认为,外资不是撤退,而是“把重资产变成轻收费”。他表示:“星巴克、汉堡王先后把控股权给中资,但品牌、全球供应链、核心菜单仍攥在外资手里,等于‘门店资本开支中概化、品牌现金流美元化’。”
“而对于中资来说,是‘高阶加盟’。相比纯本土品牌,国际巨头能带来现成的冷链与食安标准、全球采购价差,以及消费者心智。只要估值足够低,PE机构愿意赌一把‘规模-估值’杠杆。”柏文喜说。
对于双方约定的汉堡王中国门店拓展计划,柏文喜称,可持续性的关键在“同店增长”而非“开店数”。若只靠资本催肥门店数,3~5年后单店EBITDA仍低于120万元人民币(麦肯约250万),加盟商会再次关店止损,4000家目标就成“纸面风光”。
交易各方受益与风险并存
柏文喜认为,汉堡王中国易主是典型的“外资瘦身、中资接盘、双方各取所需”的轻资产化案例。
通过此次交易,合资企业“汉堡王中国”、CPE源峰,以及汉堡王母公司“RBI”等三方,均将从中受益。不过,各方在拿到实惠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相应的风险。
在柏文喜看来,对于汉堡王中国来说,可以得到:第一,一次性获得3.5亿美元“弹药”,门店扩张、供应链改造、数字化系统的预算有了落点,短期内现金流压力骤降。第二,拿到20年“主开发协议”,区域保护、选址议价能力增强,为2035年冲4000店提供制度保障。
不过,柏文喜也指出,“隐患是‘对赌式’扩张。若同店增长迟迟起不来,资本方容易压缩后续投入,门店规模目标反而成为负担。”
对于收购方CPE源峰来说,此次交易价格属于“抄底价”,但也将承担后续经营可能出现的风险。柏文喜认为,CPE源峰用25亿元人民币换取83%股权,对应整体估值仅4.2亿美元,低于同规模连锁的EV/Store倍数,属于“抄底价”。柏文喜表示:“组合里已有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消费案例,投后运营模板相对成熟,可将小店加盟、冷链集采、中台系统‘复制粘贴’到汉堡王,放大资产杠杆。此外,退出路径清晰。5~7年后若门店数与利润率达标,可通过二级市场、并购或REITs套现;但若扩张乏力,私募期限与单店盈利双重压力会快速放大。”
柏文喜认为,RBI通过此次交易,第一,可以甩掉1250家“半亏损”门店的运营成本,把固定支出变成17%股权对应的浮动分红,资产负债表立即“减重”。第二,仍按全额费率收品牌授权费+供应链价差,等于“旱涝保收”;如果中资把市场做大,17%股权还能享受估值抬升,比100%控股但持续亏损更划算。
“不过,风险在于品牌失控。中资为冲规模可能大举开放加盟,品质参差会反噬全球品牌资产。”柏文喜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