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国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的海试航迹,划出了全球造船业的实力温差。这艘4万余吨的巨舰从2024年12月下水到出海试航,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舾装和系泊试验,把大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速度纪录刷新到新高度。
而另一边,美国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3号舰“布干维尔”号,2023年10月就已下水,如今两年过去仍在船坞趴窝,交付时间从2024年一路推迟到2026年8月。
![]()
其实,一快一慢的背后,早已不是单一项目的效率比拼,而是两个国家工业体系、发展模式的深度较量。
“四川舰”之所以能创造“中国速度”,其核心密码并非某种单一的“黑科技”,而在于一套完整、高效、且富有韧性的工业生态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密运转的超级工厂,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
这艘舰艇的技术极其复杂。作为全球首款搭载电磁弹射技术的两栖攻击舰,它的设计理念前卫,施工难度极高。263米长的飞行甲板,45米宽的舰体,配合独特的双舰岛设计和先进的综合电力系统,使其在体量上甚至超越了美军的“美国”级。然而,这些高标准、高要求,并没有成为阻碍其建造速度的“绊脚石”。
![]()
关键在于,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化优势。首先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高效协同。数字化孪生技术,在建造初期就将设计图纸变为可交互的3D模型,让设计师与工程师能更精准地预判问题、优化方案,如同在虚拟世界中先“造”一遍船。
其次是制造工艺的革命性提升,比如巨型总段建造工艺,将舰体切割成数个巨大模块在不同车间同步建造,再像搭积木一样在船坞里快速拼装起来,大大缩短了传统耗时的坞内作业时间。
![]()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是一条自主可控、完整且强大的产业链。从特种钢材的冶炼,到电磁弹射系统的精密制造,再到舰载电子设备、动力系统等核心部件的供应,中国都能够实现自主保障。这意味着在建造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个关键部件依赖外部进口而导致“卡脖子”或延期。这种全链条的配套能力,使得“四川舰”从蓝图到实物,从舾装到海试,都能够像流水线般顺畅推进。
“四川舰”的快速成型并非孤例,它代表了中国造船业已经迈入了一个“规模+质量+效率”并重的新阶段。无论是军用舰艇还是民用船舶,中国都已具备了批量化、高水平的建造能力,这种体系化的优势,让复杂装备的快速迭代和生产成为常态。
![]()
反观“布干维尔”号的坎坷经历,则像是美国工业体系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它的延期,并非简单的项目管理失误,而是美国造船业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系统性衰退的集中体现。
这艘舰的建造过程简直是一部“波折史”。2016年签订合同,2019年才铺设龙骨,期间设计方案反复修改。为了恢复前两艘舰艇取消的舰艉坞舱,设计师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设计舰岛和飞行甲板。
![]()
安装新型AN/SPY-6 (V) 2雷达,不仅额外花费巨资,还需重新进行系统集成,耗时耗力。更讽刺的是,在下水前还突发火灾,导致设备受损,工期再次拖延。这些“边造边改”的混乱局面,大大增加了成本和时间,并暴露了其在设计和建造协同上的低效。
一是劳动力断层和技能传承危机。新冠疫情后,大量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工人退休,而年轻一代对造船业兴趣寥寥。船厂不得不与服务业争抢有限的人才,导致工人平均年龄偏高,关键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一个国家,如果连制造的“手艺人”都青黄不接,其工业根基必然动摇。
![]()
二是产业链的“空心化”和供应链脆弱。长期的“去工业化”政策,导致美国在很多基础工业领域产能萎缩,大量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依赖进口。一旦全球供应链出现波动,或是外部关系紧张,便会立即“卡脖子”,影响生产。民用造船业的衰落是最好的例证,美国在全球民用船市场份额微乎其微,造船能力与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三是僵化的产业结构与低效的采购机制。美国海军造船厂数量锐减,大部分业务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企业,缺乏竞争活力和产能弹性。而国防部“低价投标、高价履约”的采购模式,更是助长了造船厂通过不断延误来争取更多预算的恶性循环,导致项目超支和延期成为常态。
![]()
看看“福特”级航母二号舰“肯尼迪”号的遭遇,就更能理解这种困境。它在2019年下水,原本计划2022年服役,但直到今天,依然无法顺利海试。电磁弹射器故障频发,先进弹药升降机无法通过安全认证,再加上供应链断裂和工人罢工,种种问题叠加,让这艘本应是美国海军骄傲的航母,成了拖延症的代名词。与二战时期美国“2天造3艘船”的工业奇迹相比,如今的景象令人唏嘘。
“四川舰”的飞速崛起与“布干维尔”号的缓慢爬行,共同描绘出全球工业格局正在经历的深刻变迁。这不仅仅是中美两国军力消长的信号,更是工业文明发展路径优劣的试金石。
![]()
美国造船业的衰退,是其“去工业化”战略的必然结果。当一个国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战略调整,而放弃了对完整产业链的投入和维护,最终必然导致工业基础的“空心化”。技术传承中断、人才青黄不接、产能萎缩,最终反噬其高端设计和研发能力。
而中国则坚守实体经济,持续投入并完善工业体系,不仅稳固了制造业的基本盘,更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高端制造领域实现了突破。这种“规模+质量+效率”的全方位提升,形成了强大的工业韧性和竞争力。
![]()
当下,这种差距还在持续扩大。连北约秘书长都公开承认,中国的造船能力已经远超西方盟友。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更是直白:中国造船能力大约是美国的200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贸易手段来打压中国造船业,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美国造舰所需的特种材料和核心元件,恰恰可能源自中国或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
说到底,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其根基在于强大的工业体系。当造舰速度的差距背后,是整个产业链、人才储备、管理机制的全面差距时,大国博弈的天平,正在被这种工业实力的此消彼长而悄然改写。美国造船业曾经的辉煌已成往事,而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全球产业格局迎来深度重构的生动缩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