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旅行社胆子也太肥了!国家都明确提醒"避免前往日本"了,三大航空公司也都开放免费退改签了,这家旅行社居然还敢顶风作案,搞什么低价日本游!
这事儿最近挺让人议论的。
一边是外交部门才刚发出提醒,明确希望大家近期别前往日本。
另一边,一家旅行社却趁着敏感节点推出了一个“六天五晚”的超低价日本团,广告几乎把朋友圈刷了个遍。
两种声音撞在一起,看着矛盾,实则全是围着 “钱” 字打转的生意经,每一步算计都藏着行业里捂了多年的猫腻。
我们先算笔明白账,所谓的 “六天五晚超低价团” 根本不是赔本赚吆喝。就拿上海出发的日本本州六日游来说,正常成本就得四千六百多块,涵盖机票、酒店、大巴和门票,可低价团敢把价格压到两千甚至一千九,这中间的差价总不能靠旅行社学雷锋补上。
真相是旅行社早把 “后路” 铺在了日本的免税店里 —— 国内有家大型旅行社光在日本一年拿的回扣就高达 3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两千一百万,这还没算导游的灰色收入。
更夸张的是分成比例,免税店自己留五成,剩下的一半分给旅行社和导游,碰上手表、保健品这类 “特殊商品”,导游能拿到四五成的回扣,有导游就曾靠游客买 160 多瓶深海鱼油,一天赚了 14 万人民币外快。
这种利润空间下,别说国家发提醒,只要有钱赚,自然有人敢冒风险。
再看旅行社的 “沉没成本”,这才是逼他们铤而走险的关键。很多低价团的背后都是 “包机尾单”,旅行社提前砸钱把整架飞机、一批酒店房间包了下来,要是因为国家提醒取消行程,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
就像年底的特价团常要求三五天内出发,晚几天价格就涨回五千多,本质就是怕砸在手里亏更多。
三大航能免费退改签,但旅行社采购的都是特价包机机票,航司给的退改政策到他们这儿就变了味,要么扣高额手续费,要么干脆不退,与其承担亏损,不如把风险转嫁给游客,用低价把名额填满止损,毕竟 “杀头生意有人做,赔本买卖没人干”。
更有意思的是监管和利润的 “剪刀差”,违法成本低得几乎等于默许。大连有家旅行社组织赴日游时,游客脱团四天没上报,最后也才罚了 5000 块;天津一个无证主播直播招徕日本游,被查了也只罚 1 万。
这点钱对比动辄百万的回扣利润,简直是九牛一毛。有些旅行社还玩起了 “障眼法”,要么用虚假地址注册逃避检查,要么靠朋友圈、直播悄悄揽客,等监管部门发现时,团早就发出去了,最多交点罚款了事,下次换个马甲接着干。他们算准了监管有滞后性,只要速度够快,就能在政策和处罚之间钻空子。
最后绕不开的是部分消费者的 “贪便宜心理”。就像萨莉亚靠人均 30 块的低价抓住了大众心理,低价日本团也精准拿捏了 “越便宜越想冲” 的心态。明明知道三四千的行程卖一千九肯定有坑,还是有人觉得 “国家提醒只是建议”“自己不买东西就行”。
可真上了团,导游会拿着带编号的优惠卡,美其名曰 “免税折扣”,实则是记回扣的凭证,游客一刷卡就成了 “待宰的羔羊”,不消费就被冷遇,餐标从 “海鲜大餐” 降到吃不饱,这都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偏偏总有游客抱着侥幸,觉得自己能 “薅羊毛”,殊不知早成了旅行社眼里的 “羊毛”。
这些因素缠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怪现象:国家提醒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航司退改签是响应政策,可旅行社盯着的是包机成本、免税店回扣和游客的钱包,三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矛盾自然就冒了出来。
说到底,不是旅行社胆子真有多大,而是利润的诱惑实在太足,违法的成本又实在太低,才让他们敢在敏感节点把低价团的广告刷满朋友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