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发生一起重大医疗纠纷。5月龄早产女婴因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接受手术,术前评估为“病危,有合并症”。原计划耗时2.5-3小时的手术实际延长至7小时10分钟,远超行业标准。术后当晚,女婴离世,家属描述其“眼角挂泪、嘴巴闭不牢”。主刀医生陈贤君已被停诊,事件引发公众对医疗安全的广泛关注。
家属质疑手术超时近4小时且术中风险未及时告知,要求公开手术录像、麻醉记录,并诉求经济赔偿、责任追责及公开道歉。医院回应称“手术超时因病情复杂”,确认陈贤君停诊调查,承诺“若鉴定存在医疗过错将依法处置”,但拒绝提供手术录像。宁波市卫健委已介入,调取病例资料启动行政调解,建议家属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途径解决。目前,事件尚未进入刑事程序。
行业数据揭示深层隐患。《微创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规定,婴儿房间隔缺损手术常规时长为2-4小时,合并并发症者不超过5小时;7小时已超出临床合理范围。国家卫健委2024年数据显示,婴儿心脏手术全国平均死亡率1.8%,早产儿合并症案例高达5.3%。涉事医院历史亦存隐忧:天眼查记录显示,其2023-2024年涉及3起儿科医疗纠纷诉讼,包括2023年“新生儿窒息延误救治”赔偿28万元、2024年“儿科用药错误”赔偿15万元,均以和解结案。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李守军指出:“5月龄早产儿手术需严格把控体外循环时间,超6小时会显著增加脑损伤风险。”《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防治专家共识(2025版)》强调,术中突发状况须立即启动MDT会诊,超时手术必须书面记录并获家属知情。此次事件暴露医疗透明度不足与沟通机制缺陷:关键手术记录未公开,家属知情权未获保障。
反思行业监管,亟需建立独立第三方医疗事故鉴定机制,确保结果客观公正;同时完善医生执业行为公示制度,对高风险手术实施全程录像强制存档。宁波市卫健委的介入是第一步,但唯有制度性改革才能重建医患信任。医疗安全非技术问题,而是责任体系的试金石——每一次手术刀落下,都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事件最终责任认定,有待司法与专业鉴定厘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