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凯 南
编辑 | 骆 言
“醉能使真实的生活蒙上一层轻纱,能够使你感觉不到痛苦和烦恼,使你能放下思考的重担。于是,人们便明白,伟大的天才为何嗜酒,老百姓又为何乐此不疲了。”——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用强劲的笔力描绘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复杂的人性结构。但在那一部部浩繁的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液体伴侣”的世界——他的思想由咖啡点燃,他的情绪被葡萄酒浸润,他的身体被美食占据。
1
在咖啡的黑夜里写出黎明
巴尔扎克的夜,是被咖啡点燃的。
他常在凌晨提笔,直到天明才肯停下。黑暗、孤灯、笔尖、纸张——以及那一杯又一杯的黑咖啡。有人统计,他一生饮下的咖啡超过五万杯,最高纪录是一天五十杯。
![]()
在《论现代兴奋剂》中,他将咖啡写成一场思想的爆炸:“咖啡进入你的胃,腹中燃起火焰,思绪如军队列阵,逻辑的炮兵推进阵地。”
咖啡让他保持清醒、敏锐、兴奋。那并非浪漫的放纵,而是一种苛刻的自我驱动。他常说,灵感像闪电,必须靠这黑色液体去捕捉。无论走到哪里,他随身携带的三样东西从不缺席——纸、笔与咖啡壶。
可这仪式也像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局。咖啡驱动了他的创作,也悄然榨干他的生命。那种彻夜的清醒,最终以身体的透支来偿还。
2
酒与美食
一场感官与权力的盛宴
巴尔扎克的另一面,是对酒与美食的贪恋。
他能吃、能喝,曾一天吞下144只生蚝;他的房间里堆满馅饼、肉、葡萄酒,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宴席。
在巴黎的餐宴与文学沙龙中,酒承担着“社交货币”的功能,它是关系的润滑,也是身份的象征。而巴尔扎克身处的那个时代,酒与咖啡不仅是生理的刺激,更是城市化、工业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的隐喻。
![]()
他热爱葡萄酒,甚至拥有自己的酒庄。在《论现代兴奋剂》中,他写道:“酒醉能使现实生活蒙上一层轻纱,使人感觉不到痛苦与烦恼,放下思考的重担。”
从他的作品来看,宴席、餐桌、饮酒人物频频出现。酒在他笔下,往往暗含欲望、败坏、社会攀附的意味。与他的咖啡仪式不同,酒是他观察社会的眼睛,是他从上流到下层的人物结构里抽出的线索。
在《人间喜剧》中,酒是上流宴席上的序章,是身份的符号。《驴皮记》中,宴会依次上了七种葡萄酒;《老姑娘》里,柯尔蒙小姐像藏书一样收藏佳酿;《高老头》里,一瓶香槟的价格足以击退贫者的尊严。
![]()
他写下葛朗台——靠橡木桶与葡萄园起家,囤酒待价而沽,冷漠、贪婪而精明。那是资本的象征,也是巴尔扎克对时代的凝视。
在他笔下,酒是一条分界线:穷人嗅其香气,富人举杯为乐。那琥珀色的液体闪着文明的光,也折射出权力的冰冷。
“葡萄酒是我的燃料,是我灵感的缪斯。”这句话,像是他为自己一生写下的注脚。
巴尔扎克的一生,是被液体点燃、又被液体熄灭的。
![]()
他靠咖啡维持理性,靠酒抚慰感性;清醒与迷醉,在他身上从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互相吞噬的平衡。
他写尽人性的贪婪、欲望与荒谬,却终究逃不过生命的极限。那些让他持续燃烧的力量,也一步步侵蚀了他的身体。可他从不退缩,因为他明白,创作的代价,从来就是生命本身。
在死神逼近的那几年,他依旧坐在书桌前,手边摆着冷却的咖啡与未空的酒杯。他的笔仍在纸上游走,仿佛还在和时间谈判。或许他早已知道,等他停下的那一刻,他的文字就能继续替他活下去。
巴尔扎克的生命没有被耗尽,而是被点燃到极致。他用咖啡磨亮理性,用酒撕开现实的面具,最终以燃烧的姿态,化为法兰西文学永不熄灭的一盏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