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调查和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
中疾控官网2025年11月4日发布 扫描下面二维码 即可下载word版
前言
诺如病毒(Norovirus,NoVs)是引起全球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易引起暴发,尤其在封闭或半封闭且人员密集的场所。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的发现、报告、调查、处置以及预防和控制工作,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单位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应对和预防控制能力,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特征
01
病毒结构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诺如病毒属,在电镜下呈小而圆的杯状形态,表面无定形,外缘粗糙,直径为26~34 nm,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约7.5 Kb,由三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ORF1编码六种非结构蛋白,包括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ORF2编码主要衣壳蛋白(Virus protein 1,VP1),ORF3编码小衣壳蛋白(VP2),处于衣壳内,有助于VP1的表达和稳定。
02
基因分群/分型
诺如病毒基于VP1和RdRp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双区分型,分别为G(Genogroup)基因群/G基因型(VP1)和P(RdRp)基因群/P基因型。诺如病毒双区分型的规范表述为G基因型和带中括号的P基因型,如GII.2[P16],GII.6[P7]。G基因群分为12个,包括GI-GX和暂定基因群GNA1、GNA2,P基因群分为10个,包括GI.P~GVII.P、GX.P和暂定基因群GNA1.P、GNA2.P。目前可感染人的G基因群包括GI、GII、GIV、GVIII及GIX,以GI和GII群最常见,涉及38个G基因型,分别来源于GI群(9个)、GII群(25个)、GIV群(2个)、GVIII群(1个)和GIX群(1个)。可感染人的P基因群有GI.P、GII.P、GIV.P,包括52个可感染人的确定基因型,分别来源于GI.P群(14个)、GII.P群(37个)和GIV.P群(1个)。
03
变异机制及优势变异株
诺如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或出现新的基因型别,基因重组和突变等均可导致变异株或新型别的出现。出现新的变异株或基因型别后,特别是GII.4型及其变异株,易在全球或局部地区引起大流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6种GII.4变异株引起全球大流行,分别为US95-96(1995年)、Farhgton Hills(2002年)、Hunter(2004年)、Den Haag(2006年)、Neworlean(2009年)和Sydney(2012年)。
04
耐受性
诺如病毒在外环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室温pH值2.7的酸性环境中3小时、60℃ 30分钟和地下水中61天后仍具有感染性;冷冻、冷藏食品和污染物表面的感染性可分别维持长达6个月、7天和≥7天。
二、流行病学特征
01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02
传播途径和方式
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方式多样,包括人传人、经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其中人传人包括直接接触吐泻物、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物体表面以及摄入含有诺如病毒的气溶胶等。
03
易感人群
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基因群之间几乎没有交叉保护,同一个基因群内存在较弱的交叉保护。因此,个体可能会多次感染诺如病毒。
04
分布特征
全年均可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全球数据显示,北半球为10月至次年3月,南半球为4月至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我国的流行高峰。
三、临床特征
01
潜伏期
潜伏期在12~72小时之间,通常为12~48小时。
02
临床表现及转归
诺如病毒感染以呕吐和腹泻为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轻微,通常在1~3天内可自行恢复。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恢复较慢,少数病例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约1%~30%为无症状感染者。
四、疫情判定与报告
01
病例定义
1
疑似病例
24小时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出现呕吐症状者。
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
3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等样本检出诺如病毒核酸者。
4
无症状感染者
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体征者。
02
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1
聚集性疫情
3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疑似病例,其中至少2例证实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2
暴发
7天内,同一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生2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疑似病例,其中至少2例证实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03
疫情发现、核实与报告
1.学校、托幼机构、医疗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或场所发现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或暴发,应在24小时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属地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开展调查,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对疫情进行核实。
3.经核实确认的聚集性/暴发疫情,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报告,并在疫情结案时上传《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暴发疫情结案信息填报表》。
4.在疫情调查中发现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五、疫情调查
01
基本情况调查
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中心联系疫情发生单位准备以下信息:
1
疫情发生社区或机构基本信息:
包括社区/机构的地理位置、面积、所属街道或自然村等;涉疫机构名称、类型(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和详细地址等。
2
人员分布情况:
按年龄、性别、职业、班级、宿舍等分类的人员分布情况,疫情影响人数。
3
疫情发生社区/机构布局:
包括内部平面图,重点关注如教学楼、宿舍、食堂、卫生间的地理位置和供水管网分布等。
4
供餐和饮用水信息:
集体餐饮供应模式(食堂、外卖、周围商业餐馆等)、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供应来源和消毒情况。
5
其他相关信息:
近期天气异常,如持续暴雨,或灾害情况,如内涝;其他可能影响疫情的特殊情况,包括群体性活动、兴趣班举办、水电供应故障等。
02
流行病学调查
1
核实诊断
现场调查组抵达现场后,应核实发病情况,开展访谈和采集病例样本等。
(1)核实发病情况。了解病例主要临床表现、诊治情况,查阅病历记录和临床检验报告等,获取关键信息,以核实病例发病情况。
(2)开展关键病例访谈。优选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住院病例、发病的食品从业人员、护理人员、保洁人员和教职工等。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和就诊情况以及发病前的暴露史等,访谈信息参考《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暴发疫情调查访谈提纲》,访谈对象和访谈内容可根据疫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采集样本。到达现场后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尽快采集样本送检,包括病例以及食品从业人员、护理人员、保洁人员和教职工等重点人群的样本,样本类型包括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等。由于引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病原有很多种,应充分考虑不同病原体检测对样本采集和保存的特殊要求,样本采集要求见《样本的采集、运输、保藏工作指引》。
2
开展病例搜索
(1)制定病例定义。根据报告的首发病例发病时间向前推1~2个潜伏期确定病例搜索时间范围,主动搜索一定范围内有呕吐、腹泻或其他胃肠炎相关症状者。
(2)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通过查阅缺课缺勤、晨午检和就诊等记录进行搜索,必要时可入户搜索,并仔细核实。
可参考以下方法搜索病例:
① 对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疫情,可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午检和校医(厂医)记录等,搜索可能发病的人员。
② 怀疑因聚餐引起的疫情,收集参加聚餐人员名单,通过电话调查或面对面调查等方式搜索全部病例。
③ 涉及范围较小或病例居住地相对集中的疫情,或有死亡或重症病例发生时,可入户搜索。
④ 涉及范围较大,或病例人数较多时,应建议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机构查阅门诊就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等,搜索并报告符合病例定义者。
3
个案调查
可采用个案调查表和个案一览表进行个案信息收集,可根据疫情需要自行修改。
(1)调查数量。可根据疫情规模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确定,若疫情规模较小(通常少于50例),可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若疫情规模较大,病例数较多,可优先选取重点病例,例如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住院病例、发病的食品从业人员、护理人员、保洁人员和教职工等进行个案调查。
(2)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应包括基本情况、发病和诊疗情况、吐泻地点、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病例、食品、饮用水、污染环境等)、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暴露史信息主要关注发病前3天的暴露情况,包括:
① 吐泻物暴露史:暴露时间、时长、地点和方式等。
② 与类似病例的接触史:接触时间、时长、地点和方式等。
③ 饮食史:各餐次进食时间、地点、品种及进食量,正常餐次外的进食情况等。
④ 饮水史:饮水类型(市政供水、自备井水、桶装水、瓶装水等)、饮水习惯(生水、开水等)、饮用时间、地点和饮水量等。
⑤ 其他暴露:参加的集体活动、医疗机构暴露史等。
(3)调查方式。个案调查方式可根据需要采取面访、电话调查、自填式问卷或在线电子问卷等。
4
描述性分析
个案调查结束后,应快速建立数据库,及时录入收集的信息,参考以下内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1)描述病例中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住院、死亡等指标的人数和比例,分析临床特征和疾病严重程度。
(2)绘制流行曲线,分析暴露模式,如点源暴露、持续同源暴露、间歇同源暴露及人-人增殖等,推断可能的暴露时间。
(3)收集疫情发生机构建筑图、楼层分布图和重点场所分布图,绘制标点地图或面积地图等,描述病例的地点分布特征。
(4)按性别、年龄、班级、职业等人群特征进行分组,以及存在饮食饮水差异的相关特征(如住校和走读,白班和夜班等)进行分组,计算各组人群的罹患率。
根据病例在时间、空间、人群等分布情况以及流行曲线特征,寻找病因线索。
5
提出病因假设
根据上述描述性分析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包括引起疾病的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风险人群。不同传播方式的疫情特点如下:
(1)人传人:流行曲线呈人-人增殖或点源暴露模式,常出现班级、宿舍聚集性等,需排除食源性和水源性传播。
(2)食源性传播:污染食物一次性供应流行曲线常呈点源暴露,持续供应时则呈现持续同源暴露模式。疫情早期大部分病例具有相同食物暴露史或共同进餐史,病例分布与污染食物的供应范围一致。厨工带毒和食用贝类、草莓等高风险食品是食源性传播的常见危险因素。采取食源性污染环节控制措施后疫情快速下降或终止,需排除人传人和水源性传播。
(3)水源性传播:疫情早期病例空间分布与污染水源供应范围或水源管网分布一致,流行曲线呈点源暴露或持续同源暴露。病例出现前可能存在造成水污染的相关因素,如水管破损、维修,降雨量增加等。水源性因素解除后疫情明显下降或停止,需排除人传人和食源性传播。
6
分析性研究
为验证病因假设,进一步查明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分析性研究。分析流行病学设计通常采用病例对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在难以调查全部病例或暴露人群不确定时,适合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如暴露人群容易界定(是否就餐、电子就餐打卡记录等)且人群数量较少时,适合开展队列研究。
03
卫生学调查
及时开展现场卫生学相关因素调查。根据需要深入调查食品、水及环境污染来源、污染环节和传播危险因素,进一步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方法可包括访谈相关人员、查阅记录、现场勘察、样本检测等,调查内容因不同病因假设而异。
1
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调查是整个现场卫生学调查的关键环节,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疫情发生机构餐饮供应方式、烹饪过程、高风险食品(如水产品、生鲜果蔬和冷饮等)以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等方面。
(1)餐饮供应方式调查
需通过现场实地察看和详细询问,全面掌握疫情发生机构内食堂和商业性餐馆的日常运作管理模式。具体了解食堂数量和布局、每日供应餐次和食谱、供应范围、同时关注供餐环境的卫生状况及餐具的清洁消毒流程和执行情况。
(2)烹饪过程调查
采用现场查看和向食品从业人员询问方式,了解可疑食品从采购到餐桌全过程、厨房卫生状况,包括食品储存方法是否合理、餐厨具的清洁消毒方式是否符合规范,食品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碗碟等是否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周边厕所卫生状况(包括粪便管理、日常消毒处理、蝇虫滋生情况)及污水管理情况等。
(3)高风险食品
详细了解有无贝类(牡蛎、贻贝、扇贝等)、生菜水果沙拉、凉菜、冷饮、面包/糕点等高风险食品供应。着重关注备餐流程,包括原材料的品质、配方的合理性、加工用水的安全性、加工过程是否规范、保存条件是否适宜等。同时调查这些高风险食品的供应来源,包括采购的时间、地点、数量、供货方的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
在具备检测能力和方法的前提下,可针对上述环节采集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估烹饪过程中存在的或潜在的污染环节。在烹饪过程污染调查的样品采集中,可优先考虑收集如剩余的贝类、生吃的草莓浆果类及生菜等高风险食材、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碗碟等)内残留物或表面涂抹物、厨房垃圾及污水、苍蝇等。
(4)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调查
全面了解食品从业人员岗位、资质以及人员数量等。在怀疑疫情与食堂、餐馆、外卖、临时性聚餐等因素相关时,还需调查食品从业人员近2~3周内个人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必要时可采集食品从业人员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检测。
2
水卫生
以“水源-水处理-供水-用水”为链条,建立暴露风险与病例分布的时空关联,重点排查水源及管网污染可能性,详细调查生活饮用水的来源(包括市政自来水、小型集中供水、河水、井水、泉水、二次供水、桶装水、直饮水等)、供水方式、供应范围和频次等,了解该区域内人群用水习惯。
(1)非市政供水区域水源调查。重点调查患者居住地、聚集发病区域及周边水体(井水、池塘、河沟、水厂取水口等),水源周边是否存在粪便暴露源(如养殖场、化粪池渗漏、露天厕所)。特别注意村镇小自来水厂的水源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制水环节是否规范,供水管道是否安全可靠。对于易于受污染的水体,如粪便污染区域、污水排放口、水产品码头附近的水体等,可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开展采样和检测。
(2)二次供水调查:对于存在二次供水的场所,调查二次供水管道的走向布局、水箱结构和内壁状况、水质监测情况,以及蓄水池(箱)周围环境卫生状况,包括有无渗漏、清洗频次、水质监测是否规范、供水方法和频次是否合理等。尤其要重点关注低位水箱周围环境,查看是否有积水、污水、垃圾堆积,是否安装防倒虹吸的阀门,管道是否存在破损、渗漏,管道通过的地面是否有污染沟渠、垃圾、粪肥和工业废物堆放等;同时,也要查看水箱的维护情况及清洗、消毒水箱的记录。
(3)桶装水调查:详细了解桶装水生产工艺和制水流程、消毒过程、水质监测结果。重点关注制备桶装水的水源水类型、取水点及其周边(取水点上游1000 m至下游100 m水域)污染源情况,制水工艺及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核实水消毒方法及消毒剂添加方式、数量等,还要关注日常维护工作是否到位、水质自检是否严格执行,以及制水人员健康状况等。
(4)水管网和气象条件调查:调查近期水管网破损、维修情况,分析降雨、台风、洪水、干旱气象条件和灾害对水质的潜在影响。
(5)相关人员调查:调查水厂、桶(瓶)装水从业人员健康和人员更换,以及使用同一水源的其他单位人员发病情况。
3
环境卫生调查
疫情相关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场所及周边环境通风和清洁卫生现况,洗手液、肥皂和洗手设施等配备及使用情况;可疑污染源位置及被病例粪便、呕吐物污染情况,使用的厕所是否有渗漏从而污染周围环境尤其是水体的风险;生活垃圾堆放、处理方式等;直接接触吐泄物的人员或在吐泄物附近活动人员的发病情况;污染场所清洁消毒情况(包括清洁消毒范围、频次,污染物处理方式,是否专人进行清洁消毒及培训情况)等。
4
人员暴露与防护情况
了解人员吐泻物等暴露情况;近期是否有社团活动、聚餐、课外班等集体活动;调查清洁人员在处理吐泄物过程中是否有防护(戴口罩、手套等),清洁用品是否经常进行消毒和如何消毒;调查护理人员(养老院、孤儿院、医院等)在护理过程中工作流程是否规范、手卫生习惯是否良好、是否使用基本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非一次性防护用品的清洁消毒情况等。
04
采样与检测
1
样本采集
根据疫情处置进展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可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食品从业人员、保洁人员、护工和教师等的粪便或呕吐物或肛拭子样本,以及可能污染的食物、水和外环境等样本。
2
样本检测
可采用Real-time RT-PCR、RT-PCR方法检测,选用的商用试剂盒使用前需评估检测效能。基因型鉴定一般采用RT-PCR同时扩增RdRp和VP1基因,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分型。诺如病毒检测阴性时可考虑开展其他胃肠炎病原检测。具备食品、水等样本检测能力和方法的条件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指征,可采集和开展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05
结论
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明确疫情性质、传播方式和感染来源等。
1
疫情定性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否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或暴发。
2
传播方式
疫情传播方式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疫情早期传播方式一般是人传人、食源性传播和水源性传播中一种,后续传播方式与早期传播方式可能不一样,食源性和水源性传播之后常常发生人传人。
3
可能的引入来源
引入来源有:(1)暴露于患者吐泻物和/或形成的气溶胶;(2)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3)接触污染物品或环境;(4)食品从业人员、保洁人员等重点人群感染引起;(5)食用污染食品或饮用污染的水等。
06
撰写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报告可以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初次报告一般应于疫情核实确认后24小时内完成;后续根据疫情处置进展,及时形成进程报告;确认疫情结束后72小时内完成结案报告。可根据疫情性质、程度、范围以及调查进展等,确定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次数、内容。结案报告中,根据分析性研究调查结果,重点对暴发疫情的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结论部分需明确说明疫情性质、传播方式和感染来源等,并详细列出支持和排除依据。调查报告格式及内容可参考《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规范(试行)》进行撰写。
六、预防控制与现场处置措施
01
人员及机构管理
1
感染者管理
病例在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内进行隔离;无症状感染者自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后3天内进行居家隔离。保育员、护工、食品加工配送、制水等重点岗位的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隔离期同前述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间隔24小时连续2次粪便或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重新上岗。
2
托幼机构和学校防控
(1)严格落实病例居家隔离,避免人员聚集活动,家长/监护人配合学校开展病例隔离观察、家庭内消毒等工作。
(2)要求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缺勤登记及原因追访制度。每日统计新增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痊愈病例数、病例病情进展等情况,及时向地段保健科和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3)要求学校加强食堂的管理,针对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工作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的,必须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4)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可采取停课或线上授课等措施。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停复课标准建议如下:
①班级停课: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属地疾控中心评估疫情风险后,根据评估结果可建议该班最晚于次日采取停课或线上授课等措施,并立即报告属地疾控中心,中小学校需经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停课期限一般为3天,停课期满班级可复课,患病学生症状消失3天后可复课。
a.托幼机构当天该班级新增急性胃肠炎病例达3例及以上;
b.中小学校当天该班级新增急性胃肠炎病例达5例及以上;
c.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当天该班级因急性胃肠炎症状而缺勤的学生人数达班级总人数的30%及以上。
②年级/学校停课:疫情波及多个班级或年级,影响正常教学活动时,属地疾控中心评估疫情风险后提出建议,经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可采取年级/学校停课措施。停课期限一般为3天,停课期限届满后,经属地疾控中心评估确定是否复课。
3
养老机构
(1)出现胃肠炎症状的老人应及时治疗并监测生命体征,尤其失能半失能老人,症状加重时及时救治。
(2)护理人员、保洁人员等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等卫生管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建议进行网格化管理,疫情期间就餐改为房间内就餐,各楼层各房间洁具分开。
(4)严格落实晨午晚查房制度,做好其他老人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老人及工作人员出现胃肠炎症状,及时隔离治疗并上报。
(5)暂停家属探视至疫情响应终止,期间避免组织各类聚集性活动。
4
医院
严格落实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同场所可疑暴露人群做好健康监测,发现新发病例,防止院内传播扩散。
02
手卫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当进行下列操作后请洗手:使用洗手间,换尿片,照顾病人,接触动物,清理吐泻物,处理未熟的食物,擤鼻涕、咳嗽或打喷嚏等。当进行下列操作前请洗手:准备或分派食物,进餐,照顾病人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洗手液/肥皂液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湿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03
同场所可疑暴露人群的监测
疫情发生后,不仅要开展病例搜索,还要在涉疫单位开展腹泻、呕吐等症状监测。
1
学校与托幼机构
对于学校、托幼机构,涉疫班级停课时,班主任每天联系家长追踪学生发病和患病学生转归情况;未停课班级按时对学生进行晨午检,对因病缺勤的学生或儿童进行追访,如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及时报告。
2
其他机构
其他机构根据各自单位具体情况,以二级单位和工作分工等为依托,安排专人做好本单位人员腹泻、呕吐等症状监测。
3.如怀疑厨工、保育员涉疫,除每日开展腹泻、呕吐等症状监测外,可采集肛拭子进行诺如病毒感染筛查。
04
污染物处理和环境消毒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特别是生产加工场所环境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应达到相应的消毒标准。疫情发生后及时开展消毒工作,选用高效消毒剂(一般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剂应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并经卫生安全评价合格后,在有效期内规范使用,消毒浓度及消毒频次须符合工作要求。吐泻物等可使用一次性呕吐腹泻物应急处置材料、含高水平消毒剂的吸附干巾、漂白粉或其他高浓度载体性消毒剂进行处置。清洁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清洁消毒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污染物,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或扬尘,清理的污染物宜按医疗废物进行处置,做好消毒工作记录。具体消毒方法参见附件7。
05
食品安全管理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要保证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食品安全,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食品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规范,操作前后彻底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和帽子。做好健康管理,发现呕吐或腹泻者应立即调离岗位并隔离治疗;食堂餐用具、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应达到相应的消毒标准,并妥善放置餐具。疫情发生期间,适当增加餐具和环境的消毒频次;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意见,必要时停止供应高风险食品或暂停集中供餐服务等。
06
水安全管理
集体单位应提供足够的安全饮用水,饮水设备和饮用水都应选定有相应资质和合格证书的产品,饮水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消毒,禁止私自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井水、河水等作为生活用水。
已明确或高度怀疑疫情是由生活饮用水引起的,首先要暂停使用被污染的水源,同时提供备用水源。查明污染来源后清除并阻断污染源对饮用水源的进一步污染,进行消毒检测合格后再投入使用,必要时更换水源。桶装水、直饮水机出现污染的,立即暂停使用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立即停止该品牌(或批次)桶装水的使用,并进行产品溯源调查,重点调查桶装水制作工艺流程中的污染/风险环节和供应范围内其他集体单位或社区的疫情发生情况。
07
风险评估
根据既往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特征、传播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等适时开展疫情趋势研判和风险评估,提出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与建议。
08
健康教育
流行季节,各级政府及其卫生、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应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充分利用“12320”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开展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防控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重点关注学校、家庭、餐饮店、医疗机构等场所的预防控制措施。
09
安全防护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吐泻物及其污染环境、采集样本和实验室检测时,应按实际情形采取相应级别防护。化学消毒剂的活性成分通常为氧化剂,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在配置和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呼吸道、黏膜和皮肤表面的个人防护。
七、疫情终止评估
判定疫情终止条件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传播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如停止供应污染水源或食品;②自最后一例病例隔离起72小时后未再发现新的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病例,或者疫情发生机构(较大规模单位)的急性胃肠炎病例数降至往年同期基线水平。

编辑:普通疾控人 | 审核:诗酒趁年华
文章来源 | 健康中国
说明 | 转载只为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 部分信息和图片来自公开网络
转载请注明
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
科普健康 | 宣传疾控
本号为多位疾控机构从业者运营
重点关注国内外健康事件
致力于疾控科普
在做好科普服务大众的同时
做好疾控机构的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疾控,拥抱健康
欢迎加「小编」微信(cdcjkr126com)
本文具体说明
本文内容来自中疾控官网,排版转自一线公卫防控,文章无个人观点、意见、研判及内部保密信息,所有内容及数据均来自网络,均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转发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宣传和提示,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及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公众关注健康相关信息,如有不合规或不合理之处,欢迎联系小编修改删除。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CDC疾控人”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