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遭遇了一场“舆论围剿”。
![]()
英国《金融时报》《卫报》接连炒作拉夫罗夫“被边缘化”,用一套“舆论组合拳”试图塑造俄罗斯外交高层动荡的假象。
但随着拉夫罗夫本人出面澄清、克里姆林宫多次驳斥“假新闻”,这场舆论风波,逐渐暴露其本质。
这不是简单的“官员动态猜测”,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
整件事的具体情况是,《金融时报》先是在上个月底抛出“拉夫罗夫强硬态度导致美俄峰会取消”的谣言,称他在与美国务卿鲁比奥通话时“毫不退让”,递交了要求乌克兰让步的“备忘录”。
甚至翻出9月联大期间他称乌克兰“被纳粹控制”的旧话,暗示美方因他“缺乏谈判意愿”而搁置美俄会晤。
紧接着《卫报》又添一把火,11月10日报道拉夫罗夫缺席11月5日普京主持的俄联邦安全会议,且未进入G20俄方代表团名单。
![]()
还援引“前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的模糊表态,称拉夫罗夫“无迹象表明被流放”,强调“加剧外界猜疑”,字里行间充满引导性。
对此,11月11日,拉夫罗夫在本人接受俄媒采访时,直接亲自打脸英媒。
拉夫罗夫直言,所谓的 “备忘录” 只是一份非正式草稿,早在俄美元首通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目的是提醒美方别忘了安克雷奇会谈时达成的共识,而非通话后拿来向美方施压的工具。
他还特意强调,自己与美国务卿鲁比奥的通话全程 “友好又礼貌”,当时已经约定好,后续会由外交、军方人员接手,推进元首会晤的筹备工作。
可他没想到,最后是美方单方面变卦,搁置了会晤不说,还倒打一耙宣称 “这场会晤没有意义”。
至于缺席安全会议,俄《生意人报》早已说明是“事先商定”,而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更是连续多日强调“拉夫罗夫工作积极,一切正常”。
![]()
11月12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进一步点破英媒意图,指责这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了破坏美俄谈判进程。
很显然,真相就是美俄博弈陷入僵局时,西方媒体故意进行“抹黑”和施压。
这不禁让人想起另外一件事,之前中美代表在吉隆坡谈判前,我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就被西方媒体凭空“开除”过,毫无根据的消息被说得有模有样。
可事实是,李成钢部长全程参与吉隆坡谈判,所谓“被开除”不过是无稽之谈。
此次拉夫罗夫遭遇的指控,不过是换了个对象的“老套路”。
要知道,美方在谈判桌上一旦占不到便宜,就总爱把矛头对准对方的谈判代表,抱怨人家“太强硬”,全然不提自己只想让别人妥协的私心。
接着就开始散布谣言,试图通过“舆论战”攻击对方官员、动摇对方立场,本质上是“打不过就造谣”的霸权逻辑。
![]()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
但中俄都不吃这一套,美西方的险恶用心也注定失败。
真正的外交实力从不依赖舆论炒作,而是建立在清晰的战略定位与坚定的国家利益维护之上。
只能说,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本应秉持客观中立原则,但某些西方媒体却刻意扭曲时间线、拼接信息,将正常的外交动态解读为“权力斗争”。
试图用“据称”“疑似”,编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叙事,早已背离新闻准则,也失去了公信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