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消息,《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斯拉已正式通知其供应商,在未来两年内,必须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从其美国工厂所生产的汽车中全部剔除。
这一决定迅速在全球制造业和汽车产业链中引发震动,表面看,这似乎是马斯克对美方政策压力的一种顺势调整,但这背后藏着更深的博弈逻辑。
是马斯克在顺应形势,还是在用商业代价为政治买单,真要一刀切,最后伤的是谁。
![]()
政策高压下的“断臂求生”
美国总统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迅速重启“强硬对华”路线,贸易政策再次收紧,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
美方开始大幅调高对中国产品的进口税,尤其针对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关税提升,直接把原本的成本优势击了个稀巴烂。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这份“去中化”通知,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这也并非马斯克第一次在中美博弈中作出权衡。
![]()
一方面,他旗下的SpaceX和Starlink与美国政府有着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军用通信和太空探索项目上的依赖,使他无法完全置身于政治环境之外。
另一方面,曾经帮助特斯拉在全球攻城略地的中国制造体系,如今却成了“敏感资产”,在美方政策眼中,越依赖中国越“危险”。
特斯拉此时选择剥离中国零部件,说到底是一种“姿态管理”和“风险防控”,但说是主动,其实更像是被逼着走一步险棋。
![]()
特斯拉这些年之所以能在全球电动车市场打出一片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善用中国成熟的制造体系和高性价比的供应商。
从动力电池、车载芯片到精密结构件,中国企业在效率、产能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马斯克要在短期内全面替换这些零件,不仅涉及到技术匹配和认证流程,还意味着要重新投入巨额成本去搭建新的供应链网络,这可不是换几家供货厂商那么简单。
![]()
从2023年起,特斯拉已在墨西哥和越南等地加快布局,试图建立替代性的生产网络。但新兴制造基地无论是在基础设施、人才储备,还是产业配套能力上,依然难以与中国比肩。
这种“替代计划”表面上看是分散风险,实则让企业在效率和利润上双双承压。
中国制造遭遇“断供”
马斯克的决定,确实让中国不少零部件供应商感到压力,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特斯拉订单的企业,短期内面临订单锐减、产能闲置的现实风险。
![]()
此外,这次“清零令”并不是象征性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推翻过去十多年中美制造合作积累的合作基础。
但中国企业的反应并不悲观,更准确地说,他们早已对可能发生的“脱钩”局势有所预判,并提前做出调整。
比如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在过去两年中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和中东市场,通过多元化订单来源来分散风险。
![]()
这些企业也在不断向高技术含量和系统解决方案方向转型,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向“整车技术合作方”升级。
以电池产业为例,中国的电池技术目前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体系之一,无论是能量密度、快充技术还是安全性能,中国厂商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
马斯克想要在短期内找到足以取代的备选方案,谈何容易,更何况特斯拉在中国本土的工厂依然在运转,上海超级工厂仍然承担着大量出口任务,想彻底切断合作,势必牵动整个全球销售节奏。
另外,中国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正在快速扩大,随着政策持续支持、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持续攀升。
![]()
这意味着即使丢掉部分海外订单,不少企业依然可以依托国内市场稳住基本盘。
一些领先企业更是通过技术合作、设立海外工厂等方式主动出海,将自身嵌入更广泛的全球网络中,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换句话说,这场“脱钩”对中国供应商而言是阵痛,但绝非致命伤,与其说他们是被动“被砍”,不如说是在主动“换轨”,谋求在全球制造格局重构中占据新的位置。
![]()
全球产业链的裂缝
从全球产业链格局来看,特斯拉的这一步,实际上是对整个汽车制造体系的一次“逆潮操作”。
过去几十年,全球制造业逐步形成了以效率为核心的协作网络,而中国正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如今,这种人为划线的“去中国化”,不仅加大了企业自身的成本负担,也削弱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
首先是特斯拉自身的经营压力,剔除中国零部件意味着要重新开发、测试、认证一整套新系统,这不仅会拉长生产周期,还将抬高制造成本。
对于一家一直以高性价比抢占市场的车企来说,这种成本上升最终很可能会推高零售价,直接影响销量。
实际上从2025年中旬开始,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交付周期已经开始拉长,部分车型的价格也出现了调整,市场反应并不积极。
![]()
更大的问题是,美国本土的汽车产业整体也在面临相似的挑战,通用、福特等老牌车企同样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但结果往往是“想脱又脱不干净”。
因为中国不仅是零部件供应商,更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一旦失去这部分市场支撑,美国车企的全球竞争力将进一步削弱。
而所谓的替代方案,目前看也并不成熟,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的制造体系虽然在快速发展,但基础配套能力依然难以媲美中国。
![]()
更别说在产能、质量控制和交付周期上的稳定性。
这种强行“迁移”的结果,就是让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各方都在承受新的不确定性和更高的经营风险。
长期来看,这种“硬脱钩”会加速全球制造业的区域化,形成多个相对独立、互不连通的产业链。
![]()
这不仅意味着效率下降,也意味着创新协同将被打散,技术进步的整体节奏也会被拖慢,这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赢家的局面。
结语
马斯克这一刀挥得果决,但砍掉的不只是中国零件,更可能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全球协同效率。
![]()
中国供应链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转型能力,而特斯拉则必须在成本上升、供应链重建和市场压力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当下马斯克这刀,砍的不只是眼前的订单,也切开了全球制造信任体系的一条裂缝。
参考资料
特斯拉要求供应商在生产美国汽车时排除使用中国制造零部件 2025-11-16 凤凰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