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职业院校如何走好供需适配之路

0
分享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当前,新质生产力加快孕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愈发旺盛,而职业教育在结构、质量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错位。因此,加快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的适配,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根本任务。

  职业院校在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它们与产业一线联系紧密,能够快速捕捉行业动态和技能需求变化,并通过专业预警机制和专业群建设进行灵活调整。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具备把真实产业场景引入课堂的条件,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此外,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既能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也能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这些优势决定了职业院校不仅是推动供需适配的关键主体,更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把握人才培养坐标。产业人才供需关系不是静态匹配,而是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的系统工程。随着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产业加速升级,就业岗位不断重构,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在持续变化。教育部已启动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为实现总体适配、动态平衡提供了坚实支撑。一些地区探索建立专业预警“红黄绿灯机制”,为动态调整提供了实践经验。职业院校需要以此为战略牵引,建立常态化需求研判机制,科学编制“技能人才需求清单”,同时前瞻性编制“技术创新需求清单”,对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此才能真正把培养坐标校准到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最前沿。

  以能力为核心,推动教育供给提质增效。需求是坐标,但最终要落实在学生核心能力的塑造上。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匹配,更要着眼质量的提升。教育部印发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六大行动”,部署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和存量专业优化调整,天津、广东等地探索重大攻关任务驱动的学科建设模式,为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方向。职业院校需要从“全过程适配”的视角出发,把知识、能力与素养贯通起来,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既要通过“能力图谱”明确核心技能和通用素养,又要通过“课程图谱”实现课程结构与能力要求一一对应。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推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打磨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坚持能力本位、构建柔性育人体系,才能满足不同岗位和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实现从“学科适配”走向“能力适配”。

  以就业为反馈,推动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能力的检验最终要经由就业环节来完成。就业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衡量供需适配成效的重要指标。教育部持续推进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就业质量监测,为院校动态调整招生计划和培养模式提供了数据支撑。职业院校必须把就业质量、岗位匹配度和企业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内容,建立覆盖“入学—培养—就业”的全链条跟踪体系。既要依托国家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毕业生流向和岗位契合度,又要推动用人单位深度参与方案设计和课程改革,把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嵌入教育全过程。同时,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开发真实项目、提供实践岗位,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完成从课堂知识到岗位技能的转化。把就业作为反馈机制,才能不断倒逼课程更新和专业调整,实现教育逻辑与产业逻辑的双向奔赴,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适配力。

  以系统为支撑,健全产学研多元协同治理。供需适配不是单一环节的修补,而是一项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教育部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部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试点,并推动各地编制人才供需适配分析报告,从规模结构、人才流动、岗位需求等维度科学研判趋势,为职业院校增强前瞻性提供了条件。职业院校走好这条道路,不能仅依靠自身力量,而必须汇聚多方合力。既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贯通,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建设跨区域、跨行业的人才供需对接数据库,提升动态调适能力;又要发挥行业组织和用人企业的作用,让市场机制在供需适配中发挥关键功能。同时,要推动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建设,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构建覆盖全过程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人才培养、需求预测、就业反馈的闭环管理。在开放协同中形成多元治理格局,职业院校才能在动态平衡中提升育人精准度,在系统集成中增强办学适配力。

  职业院校走好供需适配之路,既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现实举措,更是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契合。提升适配水平,实质上就是推动教育逻辑与产业逻辑的深度耦合,是实现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人才培养才能真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5版

作者:徐晗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66495文章数 125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