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第一大医院” 的 “瘦身” 传闻终成现实。11 月 13 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宣布,投资 5.83 亿元建成、开诊仅一年多的西院区,将于 2025 年 11 月 20 日起正式停诊,转型为医学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中心。这家曾以 “一院五区”“万张床位” 领跑全国的超级医院,如今不仅将院区规模压缩至 “一院三区”,还计划整体缩减床位 3100 张,总床位控制在 7500 张以内,这场力度空前的 “瘦身”,实则是中国医疗行业告别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转型的明确信号。
一、政策红线收紧:超级医院扩张按下 “暂停键”
郑大一附院的调整,核心动因是国家对公立医院规模管控的全面加码。今年 6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5 年版)》,明确将 “总床位、单体院区床位数、分院区数量超标” 列为三甲评审禁区,直接斩断了医院靠 “扩床增区” 冲评级的路径。河南省随后进一步细化要求:三级医院分院区数量不得超过 3 个,新建医院单体床位严控在 1500 张以内。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台。自 2005 年起,在政策利好与经济上行的双重推动下,“床位数 = 医院等级 = 医疗实力” 的认知深入人心,各地公立医院掀起 “扩床竞赛”。作为人口大省的医疗龙头,郑大一附院顺势崛起,床位从数千张飙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3810 张,远超排名第二的华西医院(4900 张),成为 “宇宙第一大医院” 的代名词。彼时,安徽中国科大附一院规划 “一院六区”,多家医院纷纷跟风扩容,仿佛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
但无序扩张的恶果早已显现:大医院虹吸基层患者,加剧医疗资源分配失衡;部分县级医院为达标,将床位从 300 张扩至 800 张,新增床位使用率却长期低于 50%,造成严重资源浪费。2022 年国家曾提出 “控制公立医院无序扩张”,但多数医院仍想趁势 “冲规模”,直至 2025 年评审标准落地,政策红线刚性约束,才迫使超级医院主动 “瘦身”。
二、债务与医保双重压力:规模换收入模式彻底失效
如果说政策是 “外力约束”,那么债务高企与医保控费则是压垮扩张模式的 “内在重压”。多年的基建与设备投入,让公立医院背负沉重债务包袱。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从 2010 年的 5113 亿元飙升至 2021 年的 1.92 万亿元,20 年间资产负债率近乎翻倍,达到 45.18%。西南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十年累积近 4 亿元债务,黑龙江某市级医院 500 名员工背负 9100 多万元负债,资不抵债成为不少医院的困境。
郑大一附院的扩张同样伴随着巨额投入:西院区耗资 5.83 亿元,北院区改扩建项目投资 24.53 亿元,原本计划新增 1200 张床位。但随着 DRG/DIP 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医院 “多床多收” 的盈利逻辑被彻底颠覆 —— 医保按病种打包付费,超出限额部分由医院自行承担,靠规模换收入的模式完全失效。更严峻的是,部分病种医保支付分值低,临床治疗极易超支,直接导致医院利润缩水,医生绩效收入受影响,近期多地曝出的医生降薪潮,背后正是这一逻辑的传导。
有行业案例显示,新院搬迁后,贷款压力与运营成本激增,医院不得不启动超 20% 的全员降薪。对郑大一附院而言,缩减 3100 张床位、割舍北院区(拟转型为独立法人单位 “天坛医院河南医院”),本质上是通过 “减负债、降成本” 缓解运营压力,避免陷入债务危机。
三、行业共振:公立医院 “瘦身” 成全国趋势
郑大一附院的调整并非个例,一场全国性的公立医院 “瘦身潮” 已悄然蔓延。2025 年 8 月,江北国际医院二期山西省肿瘤医院撤回南院区,所有科室迁回主院区;9 月,北京市朝阳区康复医院取消 “一院两区”,管庄院区整体搬迁;同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瑞安新院区建设规模 “腰斩”,投资额从 31.3 亿元降至 17.975 亿元,床位从 500 张缩减至 300 张,建筑面积缩减近一半。
从超级医院到地方医院,这场 “瘦身” 本质上是国家对医疗行业无序扩张的 “出清”。过去,医院扩张依赖 “政策红利 + 规模效应”,如今政策红线收紧、医保支付约束、债务风险暴露,三重压力下,“提质增效” 取代 “规模扩张” 成为行业关键词。郑大一附院将西院区转型为科研平台、南院区 500 张床位改为临床实验室和 GCP 病房,也暗示着医院从 “重诊疗规模” 向 “重科研与临床质量” 的转型。
结语:医疗行业进入 “精耕细作” 新时代
郑大一附院的 “瘦身”,标志着中国医疗行业长达 20 年的规模扩张时代正式落幕。曾经 “规模越大越吃香” 的逻辑,在政策管控、债务压力与医保改革的多重冲击下全面失效,取而代之的是 “质量优先、成本可控、资源均衡” 的发展导向。
对患者而言,超级医院 “瘦身” 有助于引导轻症患者流向基层,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痛点;对医院而言,摆脱规模依赖,转向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行业而言,这轮调整将推动医疗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打破 “追级扩床” 的恶性循环。
未来,医疗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床位数量的比拼,而是诊疗质量、科研实力与服务效率的较量。郑大一附院的转型,既是对行业趋势的顺应,也是对所有公立医院的警示:只有告别规模崇拜,回归医疗本质,才能在新的行业格局中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