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架能“一击穿月”的隐身战机就能悄无声息地潜入敌方的腹地,将精准的制导的核弹投下后又悄悄的消失无踪,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了。2023年10月,美国F-35A战斗机正式获得B61-12战术核弹的搭载认证,成为全球首款具备核打击能力的五代机。这款“隐形刺客”不仅能执行常规任务,还能在冲突升级时瞬间切换为核威慑平台,被美媒称为“双模打击”的革命性突破。
![]()
B61-12核弹的威力可调,当量从300吨到5万吨TNT不等,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几倍,但精度更高,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它采用GPS和惯性制导,尾部加装火箭发动机,具备防区外打击能力。F-35A的内置弹舱可携带两枚此类核弹,隐身突防能力让传统防空系统难以拦截。美军声称此举旨在“应对欧洲威胁”,但亚太地区的F-35A部署早已铺开:日本三泽基地、关岛、韩国乃至澳大利亚的军事据点均可见其身影,形成对华包围网。
面对这种降维打击,中国歼-20和歼-35是否需要跟进?答案可能出乎意料。技术上,中国并非无法实现。早在冷战时期,中国的歼-5攻击机就测试过“狂飙一号”战术核弹。如今歼-20的载弹量超过8吨,歼-35作为舰载机型也具备类似潜力,若搭配小型化核弹头,完全可复刻F-35A的核打击模式。
![]()
但军事专家指出,中国的战略需求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军在欧洲预设“装甲洪流”战场,需靠战术核弹阻挡地面推进;而中国拥有火箭军体系,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射程覆盖全域,突防能力更强,无需冒险派遣飞行员突防。
更重要的是,核政策差异决定了装备路径。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任何核攻击都将触发全面核反击,而非有限核战争。因此,中国更倾向于依靠陆基洲际导弹和轰-6N轰炸机构建战略威慑,而非将战术核弹分散于战斗机平台。此外,隐身战机挂核弹存在“识别困境”:对手难以判断F-35A携带的是常规弹药还是核弹,极易引发误判。
![]()
不过,中国并非毫无准备。歼-16重型战机作为非隐身平台,可挂载微缩版空射弹道导弹,承担战术核打击任务;未来歼-35若部署于国产核动力航母,或将拓展海基核威慑维度。但眼下中国空军更紧迫的任务是补齐战略轰炸机短板——轰-6系列航程与载弹量有限,难以覆盖太平洋全域,研发类似B-21的隐身轰炸机才是重中之重。
美军F-35A的核认证掀起了战术核武器的棋局,但中国选择跳出惯性思维:“东风速递”比战机突防更高效,战略定力比跟风竞赛更明智。这场隐形核博弈的终局,或许不取决于谁先亮出王牌,而在于谁更能守住战略理性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