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小柴胡,撕开了药店的“潜规则”?
一位学医的朋友晚上去买药,顺手拿了盒最常见的小柴胡颗粒,结账时差点惊掉下巴——25块2!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这药常年都在10块钱左右晃悠。他第一反应是药店系统出错了,结果打开外卖平台一查,好家伙,同一家店线上明码标价20多块,而隔壁几家药店,还是亲切的10块多。这价格差得,简直就像坐了趟过山车。平时看这家店冷冷清清,他还心生同情,现在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被“精准收割”的“冤大头”。
![]()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气人?但你要说这店家是偶然“手滑”标错价,我第一个不信。**这根本不是什么失误,而是一种筛选顾客的“大数据杀熟”线下版,我管它叫“看人下菜碟”的攻心术。**你想啊,现在很多人买药,尤其是小毛病,都图个方便,医保卡一刷,根本不问价。这家店就是吃准了这种心理,专门给那些“懒得问、不差钱”的顾客准备了一份“惊喜”价单。他们不怕没人买,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人,对价格不敏感,或者急着用药,成了他们高利润的“优质客户”。这就好比谈恋爱,有的人对你嘘寒问暖,有的人只在需要你的时候才出现,药店也在用它自己的方式,筛选出谁是那个最“好说话”的对象。
说到这个,你可能会问,药店这么干,难道没人管吗?这事儿还真有点复杂。**药店的定价,表面上是市场行为,实际上却玩着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危险游戏”。**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除了政府定价的药品,大部分药品都实行市场调节价,药店可以自主定价。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漫天要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你把10块钱的药卖25块,只要明码标价了,从法律上讲还真很难直接定性为违法。这就是他们敢这么干的底气所在。他们赌的就是你不会去货比三家,赌的就是你维权成本高,懒得为了一盒药去投诉举报。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你发现没?这种价格刺客,往往都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那些看起来高大上、24小时营业的连锁药店,有时候反而价格更公道。反而是某些街边的小店、社区里冷清的店,才敢玩这种“心跳价”。**我大胆推测,这种定价策略,其实是部分药店在激烈竞争下的“求生欲”扭曲表现。** 现在药店开得比奶茶店还多,竞争压力巨大。一些药店不想着怎么提升服务、优化管理,反而动起了歪脑筋,想靠“一锤子买卖”来维持利润。他们把宝押在少数“不差钱”的顾客身上,用高利润来弥补客流少的亏损。这种模式就像赌博,短期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失去的是所有顾客的信任,最终只会把自己玩死。
说到底,一盒小柴胡的价格,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消费习惯里的盲区,也照出了某些商家的“小九九”。我们习惯了用医保卡支付,那张小小的卡片仿佛隔绝了我们对金钱的真实感知,也让一些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以后再进药店,咱们还真得多个心眼,哪怕只是买一盒感冒药,也顺便问一句:“这个多少钱?”别让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成了别人眼里“人傻钱多”的笑话。
你有没有在药店当过“冤大头”?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