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 宋 平 制图/孙 涛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不是同城,胜似同城。“十四五”以来,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三地越握越紧的协同之手,不断释放民生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平均每天7500人次乘坐环京定制快巴往返于京冀,实现1小时通勤;先后有420多位北京专家下沉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解决疑难杂症;15万名“河北福嫂”实现就业的同时,也为京津家庭解忧愁。
近日,记者走近因协同而改变生活轨迹的亲历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国家战略宏伟篇章里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
10月30日清晨,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燕京航城南门公交站点,市民正在排队乘坐驶向北京的定制快巴。河北日报记者 王 伟摄
一辆定制快巴
便利跨省双城生活
每天搭乘定制快巴跨省通勤,已成为我省环京地区众多上班族的日常。
10月30日8时,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镇的燕京航城南门公交站点,一辆车身印着“京津冀定制快巴”字样的大巴平稳停靠。80后乘客丁元快步登上这辆开往北京国贸的班车,熟练地刷身份证,完成检票。
车厢内干净整洁,她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8时10分,车辆准时启动。“上车就能休息,到站会有提醒,1小时左右直达国贸,票价18元,既舒适又划算。”丁元笑着分享她的通勤体验。
这位在北京潘家园工作的南方姑娘,已在燕郊安家10年。提起多年前的跨省通勤经历,她直言“苦不堪言”。“在公交车上,我经常被挤得喘不过气来,没座位时一站就是四五十分钟。”她尝试过拼车,但常常遭遇堵车,耗时且有很大不确定性,身心俱疲。
3年多前,环京定制快巴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双城生活。
通过手机提前购票,享受一人一座、点对点直达的服务,通勤时间还比过去节省了一半,这让丁元的幸福感满满。自线路开通,她便成了忠实乘客,也亲历了这条通勤线路从最初的“一票难求”到如今“越来越便捷”的变迁。
丁元所住的燕京航城是典型的北京上班族聚居小区。然而,定制快巴开通初期,车次少且站点远,大家前往最近站点也需步行20分钟。“那时天不亮就要出门,冬天走到站点手脚都冻僵了。”她回忆。
后来,小区住户联合起来向定制快巴运营方反映站点设置过远、早晚高峰班次不足等实际困难。运营方迅速反应,专门派人到小区实地调研,认真记录居民的出行时间、路线习惯等细节。
更让居民惊喜的是,运营方很快便完成了线路优化,不仅在小区门口新增了站点,还同步增加了早晚高峰时段的发车频次。现在,丁元每周都能轻松预订好下周的车票,出小区就能坐车,再也不用一路小跑去赶车了。
丁元享受的便利,始于京津冀三地对传统省际客运模式的创新突破。
“过去‘站到站’的固定运营模式,已无法精准满足乘客‘门到门’的便捷出行需求。”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定制快巴采用“线上预约、按需设站、就近上下”的灵活组织机制,如同编织起一张高效响应需求的地面轨道交通网。
三地交通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协调机制,开设绿色通道实现新开线路的快速审批,站点日常优化甚至只需备案即可。特别是在交通、公安交管等部门支持下,定制快巴可使用公交专用道,能快速通过检查站,并在楼宇、地铁口等关键点位灵活设站,形成全程提速优势,成功圈粉大量通勤乘客。
协同机制下,定制快巴“越跑越快”。在燕郊早高峰时段,定制快巴发车最短间隔时间压缩至5分钟。挂有京冀两地车牌的车辆“混编”组成联合车队,形成高效的运营网络。
“我们坚持公车公营及统一调度、服务、安全、品牌、票价‘五统一’管理,这是保障服务品质的基石。”廊坊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运营车辆标配主动安全防御系统和USB充电接口,驾驶员经过严格筛选与专业培训。
服务的精细化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遇到暴雨天气,车辆会选择在无积水的安全站台停靠。每逢大雪,运营方主动提供热车服务并通过短信提醒乘客注意路滑。值得一提的是,3年多来,定制快巴已根据乘客反馈完成80余次线路优化,不断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从几条线,跑成“一张网”。环京定制快巴已从最初试运营时的3条主线、3条支线,发展至目前的8条主线、35条支线,日均开行202班次,日均实载率接近80%。
更大的变化还将发生。在丁元家不远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燕郊站建设正酣。这条线路通车后,从廊坊北三县到北京CBD最快仅需32分钟。
车轮飞驰,三地同心。这张越织越密的通勤网,不仅缩短了城与城的距离,更承载着无数奋斗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条条通勤线路,成为方便众多上班族的幸福路。
![]()
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儿童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郭东(左三)在查房。河北日报记者 许佳奇摄
一家共建医院
守护更多患儿健康
10月31日一大早,郭东又一次登上了从北京开往保定的列车。
7时54分,列车准时抵达保定东站。他随着人流走出车站,登上开往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的班车。这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也是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骨科的学术带头人,每周都会这样往返一次。
8时15分,郭东出现在病区。宽敞明亮的病房里,来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珍珍身戴头盆环,正小心翼翼地练习走路。3个月前,这个15岁女孩因脊椎畸形赴京求医,在郭东的建议下转到保定接受治疗。
眼下,在郭东与保定医生赵子健的共同诊疗下,珍珍不仅能挺直腰背行走,还长高了20多厘米。这样的“京保协作”模式,在保定已是常态。
“全国各地的患者愿意来保定,是因为京保之间实现了真正的紧密合作。”郭东说。
9月底,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位于国际医疗基地的新家启动运营。新院区到保定东站的距离更近了,涵盖骨科、胸外科、心脏外科的外三科也在新院区成立。“一院两区”的新格局提升了硬件设施,也改变着学科布局。
在2015年之前,原保定市儿童医院专科设置不全不优、人才短缺,只能收治常见病、多发病。当地很多患者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外地看病,更谈不上吸引外地患者来。
150公里之外,北京儿童医院却人满为患。
一边是地方医院渴望成长,另一边是国内儿科龙头单位亟待疏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一场跨越地域的合作就此展开。
2015年5月,原保定市儿童医院委托北京儿童医院管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首家跨省托管的公立医疗机构。2022年5月,医院再次迎来关键突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名单,并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两院协作,从最初托管阶段进入到区域中心合作阶段。
“让孩子们免受奔波之苦,在保定就能享受北京的医疗服务。我们多跑几趟,值得!”郭东说。
北京专家常态化坐诊,16个内科专业、18个外科专业、百余个特色门诊和18个住院病区陆续建起来,为越来越多的患儿留在保定吃下“定心丸”。
我国北方最大、保定首家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在这里落户;保定市首例儿童腹膜透析、首例儿童血液透析在肾病科完成;代表着患儿顺利结疗的铃声,在肿瘤外科一次次响起……没有学科划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重症敢接了,难症也能看了。
目前,在肿瘤和干细胞移植病区,保定以外患儿占比超过80%;血液及肾病两个病区已基本实现本地患儿不外流。
从托管之初,双方就意识到,输血不如造血,必须打造一支“不走的专家团队”。
10月31日上午,患儿宁宁在家长陪同下到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国际医疗基地院区就诊。因为病情复杂,接诊她的,除了胸外科学术带头人范林林,还有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于洁。
放眼全国,单独设立儿童胸外科的市级医院并不多。但在北京专家的支持下,这里的胸外科从无到有,范林林也从“光杆司令”到有了自己的团队。更让他欣慰的是,今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生肖双涛从北京儿童医院实习结束后,选择在保定工作,成为团队的新生力量。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动”起来的医生不仅有北京专家,还有保定当地的医生。
近年来,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牵头组建涵盖156家医疗机构的保定市儿科医疗联盟,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蠡县医院就是联盟成员之一。
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医师段小户,同时担任蠡县医院儿科主任。近日,一名3岁女童因发热、轻咳到蠡县医院就诊。段小户检查后,初步判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当即通过联盟绿色通道将患儿转诊到保定,最终治愈出院。
“首诊在基层、复杂病例远程会诊、疑难急重患者转诊无障碍”的体系已经稳步运行。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年门诊量由托管前的25万人次上升至2024年的78万人次。仅2024年一年,就诊的外地患儿就达到4.3万人次。
如今,医院启用了新院区,但托管的初心从未改变:北京专家矢志不渝“造血”,保定本土医疗力量茁壮成长,让更多患儿在基层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
10月30日,在北京市顺义区观林阁小区的一户人家里,“河北福嫂”王立立正在照看刚满月的宝宝。河北日报记者 解楚楚摄
一位“河北福嫂”
幸福京冀两地人家
10月30日,北京市顺义区观林阁小区的一户人家里,小宝迎来了满月。宝妈和月嫂王立立早早备好了红色宝宝服,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小宝,我们先换个尿布。”王立立轻声说着,手上动作不停。铺好垫子,用湿纸巾轻轻擦拭宝宝屁股,换上干净纸尿裤,仔细检查整理……她的动作干脆利落。
“可别小看换尿布,就拿最后的检查整理环节来说,要确保纸尿裤的隔尿层贴合宝宝的腿部,这样既舒服,又能防漏尿,同时还得留意宝宝的皮肤有没有发红。”王立立说。
给宝宝换上新衣服,王立立开始冲奶粉。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她将奶瓶水温控制在47摄氏度。“这样,宝宝喝起来温度正好。”她解释。
除了照顾宝宝,王立立还负责指导宝妈产后恢复、打扫房间。她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为这个小家庭缓解了不少压力。
今年43岁的王立立来自衡水市阜城县,性格爽朗。6年前,她还在老家打零工,月入仅3500元。如今,她凭借专业技能,得到了北京客户的认可,成为一名抢手的“河北福嫂”,月入过万。她说,这得感谢“河北福嫂”进京基地的帮助。
当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河北福嫂”进京基地——河北文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忙着为“河北福嫂”对接合适的岗位。
通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京津家政市场对优质月嫂、育儿嫂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公司准备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家政人员技能水平,以便更精准、高效地输送人才,实现供需双赢。
在离公司不到10公里的培训基地里,12名新输送的“河北福嫂”正在接受岗前培训。讲师崔玲详细讲解临床护理、上岗礼仪等内容。学员们统一着装,认真记录。培训合格的“河北福嫂”还要到医院实习3个月,确保上户时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营养配餐、催乳、早教、心理辅导……这些都是每一名“河北福嫂”的必修课。记者翻开王立立的学习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月嫂培训内容。
2019年以前,王立立和丈夫在老家的服装厂当一线工人。一次偶然机会,王立立得知县里要开展免费月嫂培训,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的她就在阜城县德隆职业培训学校报了名。
“学校发了笔记本和教材。我每天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放学,既学理论又练实操,越学越入迷。”回忆起那段日子,王立立感觉特别充实。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培训,王立立顺利考取了母婴护理师资格证。当得知有到北京的就业机会时,从未去过首都的她心动了。
在家人的支持下,2019年底,她来到北京,完成岗前培训和医院实习后,顺利面试、上户。
王立立至今对照顾第一个宝宝时的紧张记忆犹新。那时她吃饭、睡觉,都守着宝宝,生怕出现疏忽。
凭着敬业精神,王立立在北京家政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有爱心、肯吃苦,做‘河北福嫂’才能做得长久。”王立立说,她和姐妹们作为正式员工,由公司统一管理,有了更强的归属感,还可以随时回培训基地“充电”,精进技艺。
相较于王立立,在“河北福嫂”的队伍中,43岁的高天梅实现了从月嫂到培训讲师的成功转型。
高天梅曾在5年的时间内照顾了40多个宝宝。“我习惯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每一个护理要点,并且反复温习。看到自己照顾的宝宝健健康康,我充满了成就感。”她说。
现在,高天梅不仅培训新人,还通过微信实时解答姐妹们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她们提高技能水平,顺利完成工作。
“河北福嫂”已是我省响亮的劳务品牌。河北文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冠军介绍,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培训“河北福嫂”6000余人次,向京津市场输送4000余人次。
一位“河北福嫂”,幸福京冀两地人家。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河北福嫂”,阳光、自信,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更在京津两地赢得了好口碑。双向奔赴下,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河北日报记者 宋 平 苑立立 解楚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