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么一个字
因为太过冷门生僻
有些输入法也不支持
这个字,专属于忠县
每天了解一个重庆地名
今天,小布丁邀你一起聊聊
忠县㽏井沟
![]()
㽏井沟。图源:忠县县委宣传部
编入字典、忠县专用
它就是㽏(gàn)
在《新华字典》(第12版)中
“㽏”只有一个词条解释
“㽏井沟,在重庆忠县”
位于忠县的㽏井
因距今约4000年历史的
㽏井沟遗址(中坝遗址)而闻名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㽏井沟。忠县融媒体中心 余鸿 摄
“㽏井”因该地古时盛产井盐而得名
㽏井五六千年的制盐文化
简称“㽏文化”
“㽏文化”属巴文化范畴
主要反映了㽏井地区五六千年的盐文化
㽏井中坝遗址被考古界誉为
人类最古老的制盐场
佐证了忠县五六千年文明史
尤其是“本地人造、国家认可”的
“㽏”字形象义深,载入中华字词典
“重庆忠县㽏井沟”专用,独具特色
学界认为“㽏文化”是忠县文明的起源
![]()
㽏井沟。
有史料记载、文物佐证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就有人类在㽏井沟一带活动
并且经营盐业,人们挖井采水熬盐
官府在此设立机构管理盐业
收取盐税
直至民国后期
![]()
忠县融媒体中心 余鸿 摄
此地很长一段历史颇为出名
先叫“盐溪”“盐井溪”
《水经注》等早有记载
后来当地文人见盐水流入河中
与淡水合而不混且饮而味甘
遂以“两水相合饮而甘(味美)”之意
造出一个“上冾下甘”的“gàn”字来作为本处地名
以示独特
改“盐井溪”为“gàn井溪”
《清一统志》始记 “gàn井”
清《忠州直隶州志》
民国《忠县志》皆称“gàn井”
20世纪80年代还用“上冾下甘”的“gàn”字
《现代汉语词典》收入此字时
认为两点水表示冰,三点水才表示水
遂规范成“㽏”
由此足见“㽏”字源深而宗正
![]()
图源:忠县旅游
汉代以来
官府先后在此地设立盐官(盐务局)
㽏井乡(镇)、㽏井区等机构和建制
当地人也将㽏井溪称为㽏井沟、㽏井河
河入长江处叫作㽏井口
“地下不断代二十四史”文物出土之地
命名为㽏井中坝遗址
学界认为㽏井文化是忠县文明的发源
古代巴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忠县融媒体中心 余鸿 摄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忠州先民就学会了
在㽏井沟两岸的台地上晒煮食盐
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盐场
大小几十口盐井分布其间
考古专家将其命名为“中坝遗址”
制盐业的辉煌造就了厚重的文化堆积
㽏井沟遗址文化层厚达12.5米
涵盖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整个历史时期
完整地展现了忠州5000年不断代的悠久历史
![]()
㽏井沟。忠县融媒体中心 余鸿 摄
1981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
政府用法规形式将“㽏井”固定下来
实行电脑打字后
电脑中亦无现成“㽏”字根
为了规范,当时县地名办专发简报
介绍电脑上如何通过造字程序拼造“㽏”字
2008年忠县政协会议提案指出
建议县政府恢复“㽏”字的使用
为“㽏井”正名
![]()
㽏井沟山水秀丽的自然风光。图源:忠县旅游
数千年之后的今天
㽏井沟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圈粉无数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张佳雯
编辑:张春梅
审核:王梅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