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老旧社区改造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备受各界关注。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为解决“拎马桶”问题而实施的“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努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理念。
「破题之举」
宝山路街道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辖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分布着大量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砖木结构老宅。然而,这些老宅背后,一度是701户家庭使用手拎马桶的窘迫现状,“如厕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这一民生难题反映了多重矛盾的交织。从居住产权结构看,相关房屋产权状况复杂,185户为直管公房,394户属于系统公房私房,人户分离率达51%。部分受动迁预期影响的户主担心改造会使其失去拆迁机会,“装了马桶就等不到拆迁”的观念影响改造意愿统一。
从房屋结构条件看,老宅墙体脆弱、年代久远,施工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房屋坍塌等安全事故,对改造方案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马桶安装需精确到厘米级规划,考验施工技术与整体改造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
此外,居民对“免费改造”心存疑虑,担心工程中途变卦收费。一度流传的“政府用马桶换动迁名额”等谣言,更是让获取居民信任、凝聚改造共识等面临现实困难。种种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的复杂局面。这对城市更新成效和基层治理能力而言,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考验。
「解题之策」
面对重重困难,宝山路街道将701户改造任务列为“头号民生工程”,创新性构建“五心工作法”,系统性推动改造项目实施。
一是爱心筑基:深入群众,搭建信任桥梁。
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将心比心。项目初期,工作人员常遇居民抵触。如一户三代同堂的居民因风水观念坚决反对改造,但工作人员连续18次登门拜访,从风水禁忌聊到孙辈婚恋等,以真诚耐心打动居民,最终达成了“移动式马桶+独立排污管”方案。
同时,街道采用“三同工作法”:“同坐一条凳”,工作人员深入居民家中,在灶台边召开现场会,用“石库门方言”解读改造政策,拉近与居民距离,增强政策亲和力;“同算一本账”,制作《改造前后对比手册》,通过照片展示改造前后居住环境变化,消除居民对拆迁的顾虑;“同织一张网”,发动老邻居、老房管组成“民间监理团”,让居民参与项目监督,增强对改造工程的信任。
二是民心导航:精准设计,满足个性需求。
比如,夹缝型房屋采用“折叠马桶+壁挂盥洗台”设计,在0.8平方米空间内实现如厕、洗漱功能,提升空间利用效率;通道型房屋采用“滑动隔断+错时使用”方案,并安装智能预约系统,避免使用冲突,保障生活秩序;阁楼型房屋利用“垂直管道+静音泵技术”,借助层高差实现重力排污。一户一案的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居民个性化需求,切实体现对个体尊严与生活品质的关怀,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三是齐心攻坚:构建联动机制,凝聚多方合力。
街道层面,每月召开联席会议,由街道党工委牵头,联合房管、城投、法律顾问及居民代表共同参与,保障信息畅通,协调解决问题;社区层面,组建“临时业委会”,让租户参与决策,使社区治理更民主、科学,促进居民对改造项目的认同与支持;施工层面,实行“透明工地”制度,居民扫码可查看工程进度,化解对施工质量的担忧和疑虑。
针对人户分离难题,街道方面还联合公安、房管部门成立“寻人专班”。通过户籍追溯、亲属联络等方式,跨省协调132户产权人,最远的通过越洋视频完成授权,确保改造工作全面覆盖。
四是匠心提质量:严格把控细节,追求卓越品质。
施工质量上,选用适配狭小空间的高质量、环保材料,如优质防水管材与防潮瓷砖,保障卫生间使用质量与安全;施工工艺上,精准把控管道铺设角度、坡度,确保排水顺畅以及瓷砖铺贴缝隙均匀、平整牢固,兼顾美观与清洁。此外,除日常检查,还定期开展质量抽检,及时整改不达标部分,保证每一户卫生间都达高品质标准。
五是恒心保长效:建立运维体系,巩固改造成果。
一方面,与专业物业签订长期维护协议。物业定期巡查卫生间设施,检查管道渗漏、马桶冲水等问题,确保设施良好运行。设立24小时维修热线,居民报修后迅速响应处理,提供便捷维修服务。另一方面,制定居民使用维护规范。通过社区宣传、上门讲解引导居民正确使用和爱护设施,延长使用寿命。街道定期回访居民,收集意见建议,持续优化运维服务。
「立题之效」
改造完成,并非终点。在701户居民告别“拎马桶”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从“物理改造”到“化学融合”的转变,将改造工程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提升市民居住品质。
一方面,以小见大,激活社区治理大格局。
比如,在智能升级方面,为独居老人加装SOS报警装置,落实服务精细化;成立“微空间自治会”,制定文明使用公约,培养责任感与集体意识,促进社区治理从政府主导型向多元共治型转变。
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
“一平方米卫生间”改造项目不仅改善街道居民生活,还可以提炼出“老旧社区微更新五步法”:第一步“需求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工作人员走访相结合,全面了解居民需求,为改造提供精准方向。第二步“技术适配”,建立模块化解决方案库,针对不同户型提供多样化技术方案,提高改造效率与针对性。第三步“多元筹资”,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认领、居民众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第四步“过程共治”,成立居民监理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保障居民利益,提高项目透明度与公信力。第五步“长效运维”,实行物业托管,建立积分奖励制度,确保改造设施有效维护、持续发挥作用。
(作者为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胡建文)
原标题:《理论在一线|“一平方米卫生间”,改写幸福刻度》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胡建文
题图来源:蒋迪雯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