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底,一支阎锡山部队向晋南上党地区正在艰难地开进。
部队中弥漫一着一股怪异的气息。
本来不应有这种气息。阎军这是主场作战,熟门熟路,但此行完全是蒙头走路,不知道要打什么样的仗,也不知道敌人是谁,更不知道敌军数量有多少。
这是场什么仗?敌我双方都是谁?
一、阎锡山有多贪
这场战役,是1945年9-10月,发生于晋东南的一场形态奇特的攻城打援战斗。
战斗围绕山西长治展开,此地古称上党郡,故敌我双方均称此役为上党战役。
长治一带除了少数城市为日军所占,其余广大乡村地区均为我晋冀鲁豫军区控制。
抗战胜利后,上党地区本应为我129师部队接收。谁知阎锡山贪心不足,竟趁着日军尚未撤退,派遣两万多部队抢先进入长治、襄垣、屯留、长子、壶关、潞城六个县城。
为啥说阎锡山贪呢?
![]()
从军事形势和实力对比上说,阎锡山要占此地实在勉强。
上党地区的核心城市长治,与临汾、运城、晋城,并为晋南四大要点城市。
![]()
长治一带尤其重要,左可通山西腹地,右可从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穿越太行山直抵冀南,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
晋南地区自来是晋冀鲁豫军区的核心区,129师部队主力基本都在这一带。太行八陉的南面两个孔道太行陉(在山西晋城)、轵关陉(在河南济源)都在我军掌握之中。
虎口夺食,阎老西要夺此地实在勉强。
带队前去占地的19军军长史泽波,上党战役结束20年后,在家中面对来访者,回忆过一个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场景:
1945年3月,当日军尚未投降之时,阎锡山便开始筹划派兵抢占晋东南。作战会议上,阎锡山的大将孙楚、赵承绶、杨爱源、王靖国等人均不表态,阎又问19军军长史泽波。
史泽波说:“去是有办法,但到了那里恐无办法了。”
阎锡山:“为什么?”
史泽波: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行动,待八路军明白时我已占领上党。可是到了以后,孤军深入,背后补给线过长,地方工作又无基础……所以说,去有办法,去了就无办法。“
阎锡山:“就怕你们去不了,你们去了,你们无办法,我有办法。”
史泽波哑然。
![]()
这位史军长倒也是料事如神。
1945年8、9月间,阎锡山一边与日军联络叫他们帮助抵挡八路军,一边不顾一切猪拱食一般,派19军进占晋南六城。
过程倒也挺轻松,129师部队完全没想到阎军敢于虎口夺食,诸城当时并无有力部队防守,阎军一打全都打下来,阎锡山大快朵颐,抢了个不亦乐乎。
对这种又贪又抠十分会算计的人,吃的过程产生的快感,远过于吃到的结果。
更有一番黑色幽默,关于打赵承绶的脸。
阎锡山本有意让他的首席爱将赵承绶前去接收晋东南,人已经到晋南孝义县了,准备先到临汾再打长治。赵承受很不情愿,为何?史泽波能看出危险,他岂能看不出。正琢磨如何推辞,阎锡山突然改了主意,原来接收太原需要和日本人联系,赵承绶抗战时和日本鬼子进行过接触,是老熟人了,遂改派他去接收太原,别以史泽波前去打上党。
时任23军暂40师建军委员曹近谦在1965年时回忆这段故事,还怕记不准,专门跑到赵承绶家里核实。赵承绶哭笑不得,认了这笔账。
![]()
从这些事足见阎锡山的贪,在力量并不是很充实且众多大将不齐心的情况下,强要占据晋东南,而且是从晋冀鲁豫军区腹地夺地,真是要钱不要命。
二、死的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以往我们描述战役,都是从我方视角展开,敌我形势,兵力调度等等,今天换个视角,从阎军的视角来观察这场战役。
阎锡山虽然占了上党六城,但刘伯承的主力在哪里,上党周围有多少主力部队,一概不知道,老西儿主要精力都放在“收复”太原城。
刚占上党六城不到一个月,突然传来消息,共军不出意料地发动反攻了。
一开始只知道拿下襄垣城。
襄垣在上党六城的最北面,从用兵之道上讲不算特别突然。
但是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先是屯留县城被围攻、拿下。
接着是长子县,共军打了两天突然不打了,改打潞城,拿下;再打壶关,又拿下。
最后才集中力量攻打长子,又拿下。
![]()
共军为啥这样打,有什么讲究?阎锡山一概不知。只知道史泽波不敢出援,怕被共军半道截击。长治外围五城就这样全部易手,共军将长治城进行战役包围,史泽波19军万余人龟缩城中,粮弹两缺,一天八百个电报告急。
就连前线的史泽波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攻城部队兵力有多少,史泽波回忆说,当时19军汇总各方情部,得出的结论是八路军约有10个团的兵力。
八路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史泽波估计的并不对。
这个包袱暂时不抖开,我们仍以阎军的视角往下走。
八路军围攻长治城,先打南关,又打北关,都是暂时攻克又被阎军打反击重新占领。
直到此时,阎锡山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之前告诉史泽波的办法是什么呢?没有办法,走一步说一步。现在出问题了,只能从太原大本营派队前往解围。
但是派兵怎么个打法是有讲究的,你得先弄清共军的主力在哪个方向,才好批亢捣虚。
又或是,搞清楚对方总体布局,击其必救,围魏救赵,用最小的代价解决燃眉之急。毕竟长治城也不是那么好打的嘛,有固守的条件。
再者,晋西南方向,胡宗南已经派兵渡过黄河占领一角之地,这是很好的配合力量,怎么让老胡来搭把手,北面、西面两相牵制,这仗也更好打。
阎老西通通不做此想。
为什么呢?老西儿在山西省之地坚守三年之久,客观地讲,他有自己一套办法,尤其是政治方面,他的有些招法很让我党我军头疼。怎么一到军事上就这么废?
第一个是屁股问题。他想的是独占山西,决不敢放胡宗南入境。宁可自己打的费劲些,好歹落个干净没牵扯。
第二是政长戎短的问题。老阎打仗的本事比之治民理政差的太远,属于严重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躲进城里龟缩没问题,出去野战没有这个本事。刘伯承评价阎军,最突出的劣势是非常不善于野战。
阎锡山命令以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为总指挥,率第23军、83军及省防军第3军,共约2万人向南疾进,以解长治之围。
进攻路线没有迂回,没有选择薄弱处,没有进行战役佯动,就老老实实地向南攻击前击。
大概是史泽波误判八路军只有10个团(每团合1千人左右,总兵力约1万多人),只有阎军援兵的一半,这让彭毓斌有了信心,阎军武器装备有优势,以二敌人,再怎么不济,也能解了围。
谁料行至途中,忽被八路军四面八方缠住,两下僵持,彭毓斌在屯留县西北的老爷岭、磨盘垴一带构筑阵地固守。
![]()
彭毓斌其实此时尚有一线生机,若是趁部队尚有生力,惟强大火力迅速击退刚刚包围过来的八路军,退回沁县,保持南北铁路线的安全,尚有一战之力。南线八路军屡攻长治城而不得,腹背守敌之下,定然难以专力攻城。
但一来彭毓斌根本不知道八路军有多少实力,不光不知道实力,连对方指挥官是谁都不知道,前线传报好像是彭德怀亲来指挥,援军自彭毓斌以下居然都相信了。二来阎锡山一再强令彭毓斌南下,各种死催的,阎军就乖乖地呆在野外阵地与八路军硬拼。
这路数像极了阎锡山最初决策抢占上党六城,谋定而后动、看棋看三步就不要强求了,走一步说一步能走好就算不错了。
如果阎军援兵真的脱离接触,另选进攻方向,或者与胡宗南部配合,有希望改变战役进程吗?
绝对有。
战争的双盲本质决定了,谁也不可能对对方情况知道的一清二楚。强如刘伯承对情报侦察如此重视的高明之士,一开始也不知道阎军援兵有多少人,最初判断只有3个师,谁知道后来番号越打越多,出来6个正规师的编制,这才决定从围攻长治的部队调兵过来。
我军的行动后文再揭密。仍然看阎军的战况。
彭毓斌因为敌情判断失误,不把部队置于有利于机动之处,反而上老爷岭、磨盘垴等高地进行据守。
这时丞相对马谡的命令含金量仍在上升:一定要当道下寨、当道下寨、当道下寨!
这一下正中刘伯承妙计,你既然不保持机动,那我就放心围攻。实则阎军是遇敌而慌,没有下一步的计划,先打打看再说。
从10月2日双方开始接触,一直都是我军猛攻。打到10月5日,彭毓斌突围突不动,守也快守不住——从沁县带来的只有5日之粮弹,马上耗光了。正在此时,彭毓斌惊喜地发现北面似有接应部队来,而八路军北面的包围圈也有松动,似乎是避免腹背受地。
彭毓斌当即决定,先派一个师向北突围,后续4个师逐次撤退,限到沁县取齐。
部队一动,刘伯承的好戏上演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圈套。
具体战况,我们明天再从我军的角度一一复盘,看看双方是怎么对位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