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度洗牌,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消费现象。近期,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年轻人 “捡漏” 倒闭车企库存车的热潮,哪吒、极越、高合等已宣布破产或重整的新势力品牌,纷纷登上年轻人的 “抄底清单”。这场看似逆势而为的购车热潮,既折射出年轻群体的务实消费观,也映照出行业淘汰赛下的市场分化。
低价诱惑:半价购车,跨越千里也要提车
“车企倒闭,才让普通人圆了高配置购车梦。” 这句话成为不少年轻车主的心声。28 岁的江先生就是其中一员,在哪吒汽车母公司宣布破产重整两个月后,他果断入手了一辆全新哪吒 L。为了找到心仪的车源,江先生花了 10 天时间联系全国经销商,最终锁定广西一家门店的库存车。今年 8 月初,他驱车跨越 1500 多公里,从安徽奔赴广西完成提车,全程充满对 “捡漏” 的期待。
![]()
江先生给这笔交易算了一笔清晰的账目:哪吒 L 310 闪充 pro 版本原官方指导价 14.99 万元,车企倒闭后 4S 店给出 6.3 万元大幅优惠,叠加广西当地 1.3 万元的置换补贴,裸车价仅需 7.39 万元,再加上 3800 元的保险费用,整车落地价仅 7.77 万元。“相当于半价买车,这样的价格在平时想都不敢想。” 江先生直言,自己就是冲着品牌倒闭后的低价才出手,若不是破产清库,根本无力承担原价购车的成本。
同样被低价吸引的还有 22 岁的关先生,他的购车预算仅有 15 万元,却渴望拥有一辆配置出色的新能源车型。今年 8 月,他成功 “捡漏” 极越 07 长续航版,这款车此前官方指导价 21.99 万元,倒闭清库后落地价刚好控制在 15 万元。关先生表示,同价位的新车在外观设计、内饰用料和智能配置上,都难以与这辆 “清库车” 匹敌,“车企没了,反而让我们这些预算有限的年轻人买得起好车”。
广州二手车商陈先生的经营现状,更直观反映出这类车型的受欢迎程度。他的车行里陈列着高合全系列的新车和二手车,购买者大多是 20-35 岁的年轻人。以高合 Hiphi Y 为例,2023 年 7 月发售时官方指导价区间为 33.9 万 - 44.9 万元,如今清库价最低仅需 12 万余元。陈先生透露,高合车源虽然稀缺,但需求旺盛,最多一个月卖出过 20 多辆,“年轻人看重的就是外观设计和高性价比,对品牌是否存续并不太在意”。
![]()
这些年轻人的 “抄底” 并非一时冲动。江先生早在 2024 年 5 月就试驾过哪吒 L,当时被车辆的功能配置吸引,却因价格偏高和提车周期过长放弃。车企倒闭后的清库机会,让他终于圆梦。“很多人觉得买‘倒闭车’不靠谱,怕钱打水漂,但对我来说,7 万多元买辆能开的电车,开 10 万公里就回本了,保值率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另一位购买极越清库车的明先生也表示,当前价格下,同款车型、电池和配置在市场上几乎找不到替代选择。
消费逻辑:实用至上,直面隐忧的理性选择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颜伟对这一现象的解读,道出了年轻人的核心诉求:部分年轻消费者购车预算有限,但对新能源汽车的新技术、高配置有着强烈向往,购买倒闭车企的库存车,成为他们平衡预算与需求的折中方案。
在年轻人的消费逻辑里,车辆的实用价值被推到首位。他们大多将这类车作为日常代步工具,更看重当下的性价比,而非长期持有后的保值率或品牌附加值。对于车企倒闭可能带来的隐患,他们并非一无所知,只是有着自己的应对心态: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年轻人会将车辆改造成基础代步车,自行解决简单故障;还有人选择承担短期使用风险,计划在车辆出现重大问题前转手或报废。
市场声音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潜在风险。车企倒闭后,“终身质保”“免费保养” 等售前承诺往往难以兑现,基础质保也可能形同虚设。新能源汽车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高,一旦出现故障,不仅官方售后停摆,第三方维修店也可能因缺乏原厂配件和维修数据而难以处理。车机系统断联、软件无法升级、核心零部件损坏无处更换等问题,都可能让 “香饽饽” 变成 “烫手山芋”。此外,这类车辆还可能面临投保难、保费高的问题,后续使用成本并不低。
![]()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冒险。在他们看来,短期内用极低价格享受到高一级别的配置,已经满足核心需求,后续风险可以通过谨慎用车、预留维修预算等方式应对。这种务实且带有冒险精神的消费选择,成为当下年轻群体汽车消费观念的一个缩影。
行业洗牌:淘汰赛加速,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年轻人能捡到 “半价车” 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 “淘汰赛”。自 2023 年以来,行业洗牌速度明显加快,威马、高合、哪吒、极越、恒驰、众泰等曾经风光的新势力品牌,纷纷陷入停产、重整或倒闭的困境。这些品牌中,有的出身资本豪门,有的曾凭借创新设计风靡一时,最终却因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黯然离场。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曾公开表示,2025 年至 2027 年将是汽车行业的三年淘汰赛,也是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尽管当前行业竞争白热化,但未来会有更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引领行业持续发展。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则在慕尼黑车展上发出警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大规模洗牌,约 100 家车企可能在竞争中出局。他指出,国内现有车企数量过多,此前依赖低价策略的企业,在价格战退潮后将难以生存,最终被市场淘汰。
与边缘品牌的黯然离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5 年 10 月,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量达 140 万辆,同比增长 17%,渗透率升至 58.7%,中国汽车的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至 38%,出口市场持续突破。头部车企与优质新势力品牌齐头并进,在新能源赛道多点开花,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具体来看,10 月多家车企刷新销量纪录:比亚迪以 44.17 万辆的单月销量创年内新高,累计新能源车销量超 1420 万辆;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 17.79 万辆,同比激增 64%,旗下银河品牌提前达成年销百万目标;上汽集团新能源销量 20.7 万辆,继 9 月后再破历史新高。新势力阵营中,零跑以 7.03 万辆交付量连续八个月领跑,鸿蒙智行单月交付 6.82 万辆,累计交付破百万,小鹏、蔚来同比增幅分别达 76%、92.6%,小米汽车交付量持续超 4 万辆,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行业的分化与洗牌,让库存清库车成为部分年轻人的 “福利”,也让中国汽车市场在淘汰与升级中不断前行。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深化与全球布局的不断完善,这场行业变革还将继续,而年轻人的消费选择,也将成为市场动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