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
□拾言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金辉在天边隐去,沈阳的胡同便开始悄然蜕变。白日的喧嚣渐渐沉淀,另一种生机在暮色中苏醒——沿街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大地深处的星辰,织就一幅温暖而鲜活的市井画卷。初冬的周末傍晚,我与妻沿着熟悉的街巷缓缓而行,不经意间,走进了一首关于生活、关于奋斗的散文诗。
南市场的东南口,一辆银灰色的五菱面包车敞开着全部车门。车厢内,各色袜子整齐叠放,宛如调色盘上的色块,在昏黄的车灯下泛着柔软的光泽。卖袜子的青年约莫三十出头,身着深蓝色羽绒服,鼻尖冻得微红,脸上却始终挂着温暖的笑意。见我们驻足,他放下手中的记账本,热情介绍:“都是纯棉的,穿着暖和。这种毛巾底的,十双三十五,单买五元一双。”他的声音带着东北人特有的敞亮,每说几个字,呵出的白气便在寒风中倏忽消散。这辆不足五平方米的小车,载着他的全部商品,副驾驶座上放着未拆封的货品。我们挑选时,他利落地整理被翻乱的存货,动作娴熟如弹奏乐器。临走时他真诚地说道:“穿得好再来!”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格外分明。这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更是一个在都市缝隙中开疆拓土的游牧者——用双脚丈量城市的温度,用诚信构筑流动的王国。
继续前行,至东纬路路口,一股混合着面粉焦香与葱花香气的暖流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同一个方向——那辆改造过的三轮车上,一口直径近一米的大平底锅正滋滋作响。摊主是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白围裙上沾着斑驳的面粉。他的动作如同精密仪器在运转:掀锅盖、翻面饼、撒葱花,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当锅盖掀起的瞬间,金黄的饼皮在灯光下闪着油光,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他始终专注地盯着锅中的变化,偶尔用袖口擦拭额头的汗珠。等待的队伍中,有人跺脚取暖,有人探头张望,却无人催促。一位大姐接过热腾腾的饼,迫不及待地掰开分给同伴,金黄的蜂窝组织在灯光下冒着热气。在这里,等待不再是一种消耗,而成了一种仪式——对品质的肯定,对匠心的礼赞。摊主日复一日的坚守,将最平凡的食物淬炼成了街角的口碑传奇。
转入二经街街口,场景陡然变得现代。一辆改装过的SUV敞开后备箱,内部被改造成精致的工作台:LED串灯缠绕在车顶,暖黄色的光线洒在摆放整齐的原料罐上;蓝牙音箱低声流淌着轻音乐,与膨化机的嗡嗡声形成奇妙的和谐。创业的小伙约二十几岁,戴黑框眼镜,身着深灰色工装夹克。“这是升级版的爆米花,”他一边装袋一边介绍,“新玉米和低糖配方。”每当一锅出炉,他都会细心地将成品分装进袋。年轻顾客们显然很欣赏这种创新:有举着手机拍照的姑娘,有直播的主播,还有推着婴儿车驻足的年轻父母……他们让这个传统小吃焕发出新的生机。小伙告诉我,他白天是单位食堂的厨师,晚上来这里实践自己的创业想法。这种带着时代印记的“场景创业”,展现了当下年轻人不拘一格的精神面貌:他们奋斗着,用更富创意的方式,将生计与生活、传统与潮流巧妙融合。
杏林街口,那辆满载冰糖雪梨的小货车,则讲述着另一种坚守。操着河北口音的中年汉子,已在此风餐露宿十几天。他脸上的诚恳如同招牌,让一车梨子所剩无几。或许,他从远方而来,融入这座城市的地气,用实实在在的付出和货真价实的商品,换取一份安稳的收入。他的好运,正藏在那份被风雨刻画的诚实里。
夜色渐深,胡同里的灯火却愈发璀璨。卖糖炒栗子的大哥用力挥动着铁铲,栗子在黑砂中迸裂出甜蜜的香气;卖糖葫芦的年轻人创新地在传统山楂里夹上糯米、芋泥,将这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我与妻在一家馄饨摊前坐下,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女人麻利地包着馄饨,指尖轻点,一个个元宝形的馄饨便落入托盘;男人负责煮制和调味,舀一勺滚烫的热汤,撒上紫菜虾皮,最后淋几滴香油。热汤下肚,寒意顿消。隔壁桌的农民工兄弟正大口吃着,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夜色中一闪一闪;外卖骑手趁着等餐的间隙核对订单,头盔都来不及摘下……
归途时,月光在云层间若隐若现。这些胡同里的经营者,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星辰,虽不似日月夺目,却各自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他们用诚信点燃口碑,用坚韧抵御寒凉,用智慧适应时代。正是这万千微光,汇聚成了城市最本真、最蓬勃的脉动,照亮了寻常巷陌,也温暖了每一个归家人的旅途。这,便是我们时代最可贵的、泥土般质朴而又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