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梨花 画作/傅继英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心理焦虑已成为普遍的精神困境,而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语言的疗愈方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 它通过艺术作品的视觉表达与情感共鸣,为心灵提供诊断与修复的路径。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作,恰如一台精准的 “心灵内窥镜”,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源自扎实的专业积淀:在中央美院壁画系学习期间,她得益于孙景波、华其敏、曹力等名师的悉心指导,中国画创作更承蒙黄胄、周思聪、田黎明、钱绍武等恩师点拨,多元的艺术滋养让她的笔墨既具专业深度,又藏人文温度,得以以禅意为光源,深入现代人焦虑的精神肌理,既照见内心的迷茫,更给出疗愈的答案,为传统书画鉴赏提供了全新的艺术治疗学视角。
![]()
傅继英国画观音画像
傅继英老师笔下的观音,打破了传统宗教画像的距离感,成为承载情感慰藉的艺术载体。得益于名师传承的笔墨技艺,她笔下的观音眉眼总是带着温润的悲悯,线条舒缓如流水,墨色浓淡相宜,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却能瞬间抚平观者的情绪波澜。从艺术治疗学来看,这种经过专业打磨的视觉语言暗藏巧思:孙景波等名师强调的线条表现力,让她的笔触既能勾勒形态,更能传递情绪,柔和的线条对应着焦虑者紧绷的神经,仿佛一双温柔的手梳理纷乱的思绪。而黄胄、周思聪等恩师倡导的笔墨意境,让淡雅的色彩避开了感官刺激,为心灵营造出宁静的 “安全区”,让观者在凝视中自然卸下防备 —— 这正是艺术治疗中 “情绪调节” 的核心功能,画作以无声的表达,完成了对心理焦虑的初步诊断与舒缓。
![]()
傅继英国画观音画像
画作的疗愈价值更体现在精神内核的共鸣上。在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中,傅继英老师不仅习得技艺,更领悟了艺术的人文关怀,她将 “慈悲”“包容” 等东方哲学融入笔墨,观音的姿态或拈花微笑,或持瓶洒水,既传递出 “接纳不完美” 的生命智慧,也暗含 “困境可解” 的希望隐喻。现代焦虑多源于对结果的执念、对自我的苛责,而画作中观音的超然与从容,恰是钱绍武等恩师强调的 “艺术与生命相通” 理念的体现,如同一面镜子,照见观者内心的执念,同时提供了另一种生命视角:正如笔墨的浓淡相生、虚实结合,人生的顺境与逆境亦是相生相成。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契合艺术治疗中 “认知重构” 的理念,帮助观者跳出焦虑的思维定式,获得心灵的释然。
![]()
傅继英国画观音画像
傅继英老师的观音画作,以深厚的名师传承为根基,以艺术为媒介,搭建起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它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一台能够洞察焦虑、抚慰心灵的 “内窥镜”,既用专业笔墨照见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更以禅意人文给出疗愈的良方。在艺术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样的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鉴赏方式 —— 当我们凝视画作时,不仅是与艺术对话,更是与传承百年的人文精神相拥,与自己的心灵和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