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其中提到“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2004年杭州率先试点开始,到近期广东佛山、四川乐山等地明确实施,越来越多的省份纷纷跟进的背后,山东却“按兵不动”,到底是什么原因?
撰文/徐怡婷
审校/施敏
有别于传统的寒暑假制度,“春秋假”是指在每年春、秋两个学期为中小学生设立的短假期,其核心是在维持全年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于季节适宜时段增设短假,通常与“五一”、国庆等节假日衔接,形成更长的连续休息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走出校园,错峰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或是在宜人气候中亲近自然、调节身心。
从实践历程看,春秋假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04年,杭州便率先试点该制度。今年以来,江苏、广东等多地也陆续开始探索实施春秋假。此次政策文件中提及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是对在更大范围推广春秋假制度的一次呼吁和探索。
![]()
在多地探讨与实践声中,作为经济与教育大省的山东,其表现出的审慎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此番在“忙着休秋假”的全国图景中,山东的“按兵不动”,其背后并非简单的观望或滞后,实则折射出此项教育改革所普遍面临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挑战。
然而,美好的愿景落地,需跨越重重现实关卡。正如青岛教育部门在回应公众关切时所指出,推行春秋假需综合考量教学安排、社会资源配套与公共接待能力等多重因素。这三大难题,并非山东独有,但在山东这样的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其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
首先,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首要前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明确的学时与教学内容,任何假期调整都必须在确保这一核心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山东基础教育体量庞大,各地市、学校之间发展尚存差异,仓促推行统一的春秋假,可能对部分学校的教学进度、复习备考产生影响。
![]()
其次,假期效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系统的协同。春秋假若只是学生单方面放假,而家长因工作无法休假,则很可能演变为“家里蹲”或加剧校外培训负担,背离政策初衷。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职工休假时间与学生假期完全匹配存在难度。此外,低龄学生假期看护问题也是众多双职工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焦虑。没有家长假期的同步调整和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有效支撑,学生春秋假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再者,公共资源的瞬时压力不容小觑。集中的假期必然带来交通、旅游、文博场馆等公共资源的集中需求。山东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设施,但在特定时段内,其接待能力并非无限。若大量学生及家庭同时出行,可能加剧景区拥堵、抬高出行成本,甚至影响体验质量和安全。如何通过错峰、预约等机制平滑峰值压力,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与预案。
![]()
所以山东目前选择“谨慎观望”,一方面是基于省情、注重实际情况的选择。另一方面或是必须要有审慎评估与定制设计政策的操作过程。
探索意味着可能存在风险,先行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其模式未必能简单复制。山东需要时间“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调研借鉴外地经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最终才能结合山东实际,找到那个既能让学生受益,又能被家庭、学校、社会所接纳的“可行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