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你这个标题,我心里也咯噔一下。这事儿太普遍了,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经历过。
我发小阿杰,他妈妈去年冬天走的。处理完丧事,他坐在我家客厅,点着一根烟,半晌才说了一句:“我妈一走,我感觉我在这世上的亲戚,好像就没了一半。”
他说,以前过年,大年初二雷打不动去舅舅家。妈妈在的时候,张罗着买什么礼、说什么话,热闹得很。
![]()
可今年,他提着东西站在舅舅家楼下,突然就不知道该不该上去了。最后还是上去了,客客气气地吃了顿饭,舅舅也客客气气地送他出门。
但那种感觉,全变了。用他的话说:“以前是回娘家,现在是走亲戚。一字之差,味道全变了。”
1. 父母在,我们是“孩子”;父母去,我们只是“亲戚”**
说白了,父母就像是我们和舅舅、姑姑这些亲戚之间的那根“轴心”。
![]()
他们在,家就在,我们永远是他们眼里的“弟弟家的孩子”、“姐姐家的小子”。过年过节,大家自然而然地围着他们聚拢。那份亲情,是围绕他们产生的。
可当这根轴心不在了,我们和舅舅、姑姑的关系,就从“一家人”很自然地退回到了“两家人”。
我们成了两户独立的人家,需要重新去建立和维护关系。而成年人的生活,大家都忙,各有各的家庭和压力,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走动自然就少了。
![]()
这不是谁对谁错,这是人情世故的自然规律。
2. 见面聊什么?共同的回忆说完了,剩下的就是尴尬**
我表姐也跟我感慨过。我姑姑走后,她和大姨家的表哥几乎断了联系。
她说,最后一次见面,两人努力地想找话题,把小时候的趣事、姑姑生前的点点滴滴都翻出来说了一遍之后,空气突然就安静了。
![]()
她不知道表哥的孩子上几年级,表哥也不知道她最近换了工作。他们发现,除了已经逝去的父母这一辈,他们之间生活的交集,几乎为零。
强行聊天,只剩下礼貌的问候和小心翼翼的试探,双方都累。不如不见,反而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3. 不是人情薄凉,而是家庭的中心转移了
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有点薄凉。但换个角度想,也许不是人情变冷了,而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
![]()
父母在世时,他们是上一代家庭的核心,我们是被他们辐射着的下一代。
当他们离去,我们这一代就成了自己家庭的核心,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自己的伴侣、孩子和这个小家庭里。
同样,我们的舅舅、姑姑,他们也把更多的情感和关注,投入到了他们自己的子女和孙辈身上。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感重心转移。
那,这份亲情就真的断了吗?也不尽然。
![]()
我另一个朋友处理得就很好。他父亲去世后,他和叔叔家的联系也淡了。但他每年清明回老家给父亲扫墓时,一定会给他叔叔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者约着一起吃个便饭。
他不强求频繁的走动,但他守住了那个最重要的节点。
他说:“我们不常联系,但我知道,如果家里真遇到大事,需要人撑场面、拿主意,这个叔叔还是我最能张得开嘴的长辈。”
你看,亲情的形式变了,但从血脉里带来的那点底色,还在。
![]()
所以,如果你也正经历着这种“亲戚慢慢走远”的失落,别太难过,也别轻易地去责怪谁。
这世间大多数的疏远,并非因为怨恨,只是因为,我们走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生活的重心也随之改变了。
父母是我们与众多亲戚之间最结实的那座桥。桥没了,两岸的人遥望一眼,然后各自投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去,是人之常情。
![]()
我们能做的,是珍惜眼前人,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同时,在心里为那些曾经亲近的亲戚留一个位置。
不必强求亲密如初,但在年节时分发一句问候,在对方有难处时伸一把手。
这样,就足够了。父母不在了,但我们替他们记住了这份来处,也记住了我们曾经是一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