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把一枚战术核弹头精准送到敌人头顶?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苏联陆军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使用**“月球”(Луна)和稍后出现的“月球-M”(Луна-М)**战术火箭系统,它们能把当量约10千吨级的核弹头分别投送到大约30公里和60公里远处。
![]()
9К52“月球-M”战术火箭系统,9П113发射车齐射照片(摄于1980年代,《苏联战士》杂志)
![]()
这两个系统在苏联以及国外(出口型不带核弹头)都服役了很长时间,总体评价不错。但它们有一个致命缺陷:火箭完全不制导。
瞄准只能靠整车转向+发射时给导轨设定的仰角来完成。火箭在飞行中仅靠尾部气动稳定翼和由安装在弹体中部的4台小型发动机赋予的旋转来保持稳定(以“月球-M”为例),全程无法修正轨迹。 一句话总结:60年代的苏联战术核弹,就是这么“豪迈”地用“转身子+掰仰角+祈祷”方式扔过去的。
![]()
9М21火箭(“月球-M”战术火箭系统)发射瞬间
清晰可见弹体中部四台小型发动机的工作,正是它们在发射初期为火箭赋予绕纵轴高速旋转,以实现飞行中的稳定。结果导致圆概率误差(CEP)最高可达700米。
别以为带的是核弹头就不在乎精度了:对于当量只有10千吨级左右的战术核弹头来说,700米的偏差已经足以大幅降低对目标的毁伤效果。
要确保摧毁目标,往往不得不一次发射好几枚火箭。显然,火箭必须在飞行中进行某种修正才行。
思路
为了解决精度问题,苏联国防部第三中央科研所开展了代号为**“霍尔姆”**(Холм,意为“小山”)的科研项目。
研究最终确定了两个技术方向:
- 研制采用惯性制导系统的战术火箭;
- 研制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直接导向目标的火箭。
第一条路线获得代号“圆点”(Точка),第二条路线代号“鹞鹰”(Ястреб)。
两个课题的主负责单位都是航空工业部(ГКАТ)下属的OKB-2(即今天俄罗斯股份公司“火炬”机械制造设计局,МКБ «Факел»)。
当时和现在,该局的主要专长都是防空导弹。需要特别说明:这里说的“圆点”并不是1975年正式列装的那款著名的“圆点”。
OKB-2负责的这个早期“圆点”方案最终没有完成研制,所有技术资料后来移交给了机械制造设计局(КБ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位于科尔乔沃),后者在此基础上重新开发,才诞生了我们熟知的9K79“圆点”战术导弹系统,那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武器了。
![]()
OKB-2当年研制的“圆点”方案草图。底盘一眼就能认出,正是BAZ-135LM(与“月球-M”相同,后来也成为“飓风”火箭炮的底盘)。图片来源:2003年出版的《“火炬”设计局的火箭》一书。
方案构想
“鹞鹰”(Ястреб)战术火箭系统计划采用高通过性汽车底盘。
其弹道导弹直接在OKB-2刚刚研制成功的海军防空导弹В-611(4К60,属于М-11“风暴”舰空系统)基础上改型而来。直接继承了原导弹的弹体结构、气动布局、控制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若干关键部件。这种深度通用化原本被寄予厚望,能大幅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但最终事与愿违。
![]()
В-611导弹(М-11“风暴”舰空系统)发射瞬间
根据现有资料,该导弹仅计划配备特种(核)战斗部。由于核弹头比原高爆破片战斗部重得多,导致全弹重心前移。为补偿这一变化,在头部整流罩上加装了前置失稳翼(дестабилизатор)。
失稳翼:安装在主翼之前的水平小翼面,用来故意产生一定的低头力矩,从而提高纵向操纵性。
导弹采用梁式导轨发射。在底盘前部、驾驶舱后方,安装有一部雷达站,这正是“鹞鹰”战术火箭系统的最大特色。
![]()
“鹞鹰”战术火箭系统草图(出自2003年出版的《“火炬”设计局的火箭》一书)设计构想是:
发射后,车载雷达将持续跟踪导弹的实际飞行轨迹,制导系统自动将当前轨迹与理论轨迹进行实时比较,并通过无线电指令通道向导弹控制面(舵面)的舵机发送修正指令,从而对弹道进行全程校正。整个制导过程将覆盖导弹的全部主动飞行段(即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段)。
![]()
В-611导弹(М-11“风暴”舰空系统)照片来源:Vitaly V. Kuzmi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理论上,这种制导方式能够在导弹本身造价相对低廉的前提下,满足战术精度要求,因为所有复杂自动化设备都集中在**发射车(СПУ)**上,导弹只需要被动接收指令即可。
然而,这种方案也存在明显缺陷:
- 发射后,作战车辆无法立即撤离发射阵地,必须继续停留一段时间对导弹进行照射引导;
- 导弹与发射车之间必须保持无线电直视通路,任何地形遮挡(如山地、森林、建筑物)都会阻断或干扰指令信号,因此在山地环境基本无法使用“鹞鹰”;
- 持续开机的雷达会严重暴露发射车位置,极易被敌方无线电技术侦察手段捕捉;
- 无线电指令通道极易遭到敌方电子战系统的干扰甚至压制。
诚然,1960年代的电子对抗技术远不如今天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鹞鹰”真的装备部队,美国人必然会以最快速度研发针对性的电子对抗与反制措施。
实际落实情况
“鹞鹰”(Ястреб)计划最终没有超出初步设计阶段,只有个别部件被制成试验样品。为什么会被取消?多半是以下几个因素叠加导致:
- 作战车辆过于复杂且昂贵:车载雷达+全套无线电指令制导自动化设备让整套系统的造价和维护难度大幅飙升。
- 射程根本达不到战术要求(8–35 km):
母本В-611原本是防空导弹,斜射程可达55 km,但改成高抛弹道、换装更重的特种(核)战斗部后,射程大幅缩水。在同样的外形尺寸下,设计师们发现再怎么优化也无法满足最低射程要求,基本宣告无望。
唯一真正进入靶场实车试验的部件,只有底盘。不同资料显示,底盘分别由布良斯克汽车厂、库塔伊西汽车厂和米蒂希工程机械厂(Мытыщински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参与研发。目前能找到的唯一一段试验视频/照片里,出现的正是米蒂希厂的对象560(объект 560),上面扛着一个雷达的质量-外形模拟件。 至此,“鹞鹰”彻底停留在图纸与单项试验阶段,成为苏联战术导弹史上一个短暂却有趣的“无线电指令制导核弹道导弹”尝试。
![]()
560工程在试验场上
![]()
560工程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也考虑过用库塔伊西汽车厂(КАЗ)正在研发的对象 1040作为“鹞鹰”的底盘候选。这辆车原本是为未来的**“黄蜂”(Оса)防空导弹系统准备的,是对之前文章中提到过的对象 1015Б 装甲运输车**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这辆来自格鲁吉亚工程师的试验车最终命运不济:量产版“黄蜂”最后还是选择了**布良斯克汽车厂(БАЗ)**的底盘。
![]()
通用底盘 工程代号1040
“鹞鹰”的战术火箭系统项目最迟在1966年被正式关闭。与此同时,OKB-2负责的那个惯性制导“圆点”方案也被一并终止,所有技术资料移交给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КБМ)。后者不负众望,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最终在1975年让真正的9K79“圆点”战术导弹系统正式服役。不过,那已经是一套与当初完全不同的系统了。
![]()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局“GRAU编号”9К79 «Точка»“圆点”北约代号为SS-21 "Scarab"(意为“圣甲虫”)该导弹以9P129运输-起竖-发射一体车(TEL)载运,并使用惯性导航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